撰文 | 魏水華

如果進行一場當代中國現象級小喫的評選,那麼螺螄粉的奪冠毫無疑問。

這種臭得讓人慾罷不能的湯粉,似乎有種神奇力量,在幾年之內,霸佔了大街小巷的小喫攤。甚至連從前袋裝泡麪的生意,也被它搶走了相當份額。

但螺螄粉的前綴“柳州”,卻被很多人忽略了。這座既不夠網紅,也不夠大衆,甚至讓大多中國人都搞不清楚方位的城市,究竟何德何能,成爲螺螄粉的策源地?

No.1 壹

柳州及其周邊,也許是中國大西南最宜居的地區之一。在地理學上,這裏有一個專屬名詞“桂柳河谷”。桂,就是桂林;柳,就是柳州;河谷,就是由灕江、柳江等密集河網沖刷而成的,一片地勢平曠、水草肥沃的谷地。

作爲典型的亞熱帶季風區,柳州一年中的大部分時期都是夏天,來自東南亞的熱氣流會裹挾着溼潤的水汽北上,迎頭撞上廣西的十萬大山,形成連綿不斷的雨水。東亞大陸降水量最大的內陸氣候由此形成。

與此同時,桂柳河谷地面上的岩溶喀斯特保水性極差,降水最終成爲地面上的河網,源源不斷地向外流淌。河流鑿刻出了風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讓大量小型水生動物有了棲身之所。

比如螺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學家先後在桂林甑皮巖和柳州白蓮洞兩個史前人類遺址中,發現了時間達兩萬年之久的螺螄殼堆積遺蹟。

最有意思的是,這些螺殼的尾部都用石頭砸出小洞。顯然,它們不是自然死亡堆積,而是人類爲了方便啜吸螺肉,有意識地進行處理甚至烹飪——今天很多地區,依然這樣處理螺螄。

沒錯,作爲當地最易得的蛋白質來源,在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前,柳州地區就有喫螺螄的習俗。漫長的時間跨度爲技術的精進帶來了空間,爆炒螺螄、辣煮螺螄、清湯螺螄、螺螄煲、釀螺螄……柳州本地螺螄喫法之豐富,在別處並不多見。

No.2 貳

除了螺螄之外,豐富的降水和溫暖的氣候,還給柳州地區帶來了另一種特產——酸筍。

事實上,竹筍生長週期快、可食用時限短、保存難度高。將筍輕度發酵,形成酵母菌落優勢,以延長保鮮期,並獲得更多帶來鮮味的氨基酸,是很多地方都有的食俗。明朝人顧岕在《海槎餘錄》中記載了海南島上人們煮出竹筍裏的苦水,並在井中浸泡兩三天後,拆成細絲的酸筍;清朝的《紅樓夢》則記載了江南人賈寶玉以酸筍雞皮湯解酒的故事。

作爲地理標籤,酸筍能在廣西、在柳州固定下來,與當地的氣候地理不無關係。漫長而溼潤的夏季,爲當地帶來了充裕的竹筍供應,不僅多,且長得粗壯如手臂。一頓喫不完的,自然要想辦法克服竹筍易腐的特性,加以妥善保存不浪費。

到了冬季,當地的氣候會發生180度大逆轉,乾冷少雨的氣候,再加上喀斯特地貌保水性差,這意味着一年裏有幾個月不可能出產竹筍。此時,夏季製作保存的酸筍就成了滿足人們餐桌念想的恩物。

廣西酸筍有兩種,用清泉水浸泡的和用淘米水浸泡的。後者的筍能與水中的澱粉一起發酵,會帶有比較濃厚的臭氣,滋味也較爲豐富,常用來製作筍炒牛肉、酸筍黃豆燜船丁魚這些需要入味的菜餚;而清泉水浸泡的酸筍則酸味更加輕靈銳利,在柳州螺螄粉、南寧老友面、桂林米粉、侗族風味酸辣湯等小喫裏作爲爽口配菜更加常見。

所以,螺螄粉是臭的,但並不會比其他廣西的米粉和酸辣湯更誇張。如果臭味過於張揚的話,也許這碗螺螄粉並不正宗。

No.3 叄

自然賦予柳州的滋味,當然不是成就螺螄粉傳奇的全部。真正讓這座城市登上歷史舞臺的,是一條名叫“靈渠”的運河。

這條由秦始皇修建的運河,在中國的基建史上並不奪目,無論修建年代、工藝和長度,都不算出類拔萃,但它卻歷史性地打通了湘江和灕江,讓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在這裏連接。

從此,南嶺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險,秦帝國雄壯的大軍得以從水路溯流而上,佔據富饒的珠三角平原。此後的千年裏,南粵不再是羈縻之地,而是與中原王朝文化相通、人才交流頻繁的自古以來。

柳州,就是這條水路連接線上重要的中轉站。

嶺南地緣結構(圖源:地球知識局)

很多人也許注意到,雖然湖南、江西與廣東接壤,但飲食口味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味。湘菜重油重辣,濃郁可口;贛菜香辣入味飽含煙火氣息。它們與注重食材原汁原味的粵菜,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即便湖南南部的郴州,江西南部的贛州,與廣東北部的韶關直線距離只有一百餘公里,但相互之間絲毫沒有相互影響的痕跡。

箇中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古代,支離破碎的南嶺沒有暢行無阻的交通。人們從湘贛地區進入廣東,必須經由靈渠,取道廣西東部的桂林、柳州。

兩種飲食審美的真正碰撞,正是在柳州。

螺螄粉的湯頭,很顯然就是這種碰撞的產物:一方面,它用豬骨、螺肉燉出濃郁的湯頭,這是典型的廣式老火靚湯的做派;另一方面,它又加入了八角、肉桂、丁香、辣椒等複合香辛料調味,上桌前還要澆上一大勺醋和一大勺辣椒紅油。湘贛菜系的熱烈奔放,和粵廣菜系的原汁原味,在此處相得益彰。

No.4 肆

靈渠的開鑿,除了讓兩種飲食文化激烈碰撞之外,還爲廣西帶來了另一種食物的因緣:米粉。

從性價比來看,小麥直接煮食口感很差,只有磨粉做麪條,才能充分發揮其長處;但稻米碾碎製作成條狀,顯然是多此一舉的行爲。稻米原粒直接烹飪就能獲得極佳的口感,大費周章磨碎、塑形,並不能讓味覺提升層次。

但對於古代那些躲避戰亂、貶謫發配來到稻米種植區的北方人來說,米制品是一種能很好的麪食替代品。山西人柳宗元在被貶官柳州之後,寫下了“窮隴西之麥、殫江南之稻,以爲兄壽”的句子,代表他了對於南北主食文化的理解。

廣西的米粉文化,就在一代代從前熱愛喫麪的,以客家人爲代表的移民推動下,成爲當地飲食的顯學。

在廣西,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米粉,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了。比如桂林米粉、南寧老友粉、欽州豬腳粉、融安融水濾粉、武鳴生榨粉、玉林生料粉、賓陽酸粉、羅城大頭粉、橋圩鴨肉粉、百色燒鴨粉、平果卷粉、全州紅油粉、蒲廟生榨粉、羅秀米粉、天等雞肉粉……

螺螄粉,無疑是它們中最名聲顯赫的那一位。

No.5 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當螺螄、酸筍、湯頭調味和米粉四大靈魂齊備的時候,只需臨門一腳,讓人魂牽夢縈的美味就能誕生。

這一腳,來得比想象要更晚,也更凌厲。

建國後,因爲便捷的交通條件和宜居的自然環境,同爲桂柳河谷核心城市的桂林和柳州,分別被寄予了不同的發展任務:桂林以旅遊業爲重,成爲印在人民幣上的中國風景代表;而柳州則大力發展新中國更需要的重工業,短短几十年間,柳工、柳鋼、柳汽等大型工業企業應運而生。

工業城市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爲了迎合工人們倒班的需求,柳州的夜生活前所未有地豐富起來,包括電影院的晚場電影、夜市裏的繁盛小商品貿易,以及工人們熱愛的夜宵文化。

螺螄粉,是將柳州各種傳統食材物產、烹飪手法,以夜宵小喫爲展現形式的一種完美表達。

先把螺肉煮化在酸筍骨湯裏,加入提前準備、易於操作的花生、木耳、腐竹、黃花菜等碼子。最後用鮮湯燙粉上桌,讓前來宵夜的人們,以最快速度享受到一碗油水重、鮮味足的米粉,補充下工後勞累的身體,慰藉深夜疲乏的心靈。

雖然螺螄粉的歷史,看起來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其中一吟一啄、一湯一菜,無不隱藏了柳州積澱已久的風情。與此同時,螺螄粉出身於草根微末,行走於江湖市井的飲食性格,也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它終能登上美味神壇的結果。

所有的滋味,都有來處和歸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