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三位皇帝的下場最慘,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鈺、崇禎帝朱由檢,全都沒有善終。

朱允炆、朱由檢的結局,主要是由外力造成的,哪怕本人有過錯,出大問題的也是外部環境。而朱祁鈺的結局是自己作的,他本可以像別的皇帝那樣終老於龍椅之上,卻半途被廢,連命都丟了。

具體怎麼回事,得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後,太子朱祁鎮繼位,封異母弟朱祁鈺爲郕王,兄弟倆關係還行。

朱祁鎮並非典型的昏君,他有着雄心壯志,遺憾的是能力跟不上。又十分嚮往祖輩北伐的功業,因而面對瓦剌的挑釁,朱祁鎮不顧羣臣的反對,執意御駕親征,又重用不懂兵法的太監王振。

結果這個熊孩子在前線葬送了幾十萬明軍,自己也被俘虜了,這就是震驚明朝的土木堡之變,是明軍前所未有之大敗。自此之後,明朝的邊防政策由積極進攻轉變爲被動防守,軍事上走了下坡路。

更嚴重的是,開國功臣集團和朱棣靖難功勳集團在此役中受到重創,文官集團失去制衡,爲了防止文官把持朝政,此後的明朝皇帝不得不扶持宦官干政,兩大利益集團鬥得熱火朝天,使吏治進一步腐敗。

說回當時,皇帝在瓦剌手中,這對明朝是非常不利的。以于謙爲首的文官們,爲防止明朝重蹈北宋滅亡的覆轍,說服了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另立朱祁鈺爲帝,遙尊朱祁鎮爲太上皇。

這裏說明一點,朱祁鎮出征前,爲防不測,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深爲皇太子。

但朱見深只有2歲,顯然處理不了如此複雜的局面,而且主少國疑,和平時期出現小皇帝都不是什麼好徵兆,更何況是敵軍兵臨國都之時。于謙等人這麼做,是出於公心,爲的是大明,這點毋庸置疑。

朱祁鈺一開始還不敢當這皇帝,他無兵無權,母親身份也不高,原是朱瞻基當皇太孫時的侍女,沒啥助力,深怕自己坐不穩皇位。但在於謙的一再勸說下,還是答應了,雙方說好朱見深依然是太子。

朱祁鈺原來沒有當皇帝的野心,但當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了當皇帝的好處,越當越有滋味,想把皇位在自己這一脈長長久久的傳下去,整天琢磨着怎麼才能把朱見深擼下去,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

一年後,誰都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瓦剌太師也先眼見挾持着前皇帝也在明朝討不到便宜,便無條件放回了朱祁鎮。

這下朱祁鈺傻了眼!他是羣臣擁立的,朱祁鎮是先帝任命的。就算朱祁鎮犯了這麼大的錯誤,從禮法來說還是比他更具有正統性,因而朱祁鈺根本不想朱祁鎮回來。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朱祁鎮若繼續留在瓦剌,那就是明朝的恥辱,于謙等文官不答應,朱祁鈺只好妥協,派人接回朱祁鎮。據說兩人相見的時候,互稱陛下,場面很是友好。

但接下來朱祁鈺做了件蠢事,把朱祁鎮囚禁於南宮,一關就是7年。這真的很不明智,朱祁鈺完全可以採用更好的方式來對待朱祁鎮。

要麼當個好人,與朱祁鎮繼續兄友弟恭下去,讓天下人都知道他的仁義。畢竟朱祁鎮有錯在先,而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後的表現可圈可點,穩住了大明的局勢,重用賢臣,有明君之相,擁護他的人不少。

要麼當個壞人,悄無聲息地殺了朱祁鎮和朱見深,徹底消除隱患。這樣做的話,也許會給他帶來一些麻煩,可如果操作得當,弄成意外,壓根不用背殺兄殺侄的罪名,縱然有人懷疑,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實。

這方面,李世民已經給朱祁鈺做出了示範。天下人都知道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是他殺的,人家可是他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喂,那又如何?李淵還不是隻能讓他上位。

可以這麼說,朱祁鈺囚禁朱祁鎮是下下策,容易養虎爲患;善待朱祁鎮是中策,哪怕朱祁鎮後來復辟,應該也能保得一條性命;殺光朱祁鎮一脈是上策,風險最小。

然而朱祁鈺完美避開正確的路線,自尋死路。

要說他是心慈手軟,那也不太像,囚禁朱祁鎮時,不提供充足的飲食衣物,朱祁鎮的皇后錢氏不得不帶着妃嬪們做針線活換取生活所需,否則有可能餓死凍死。

這是鈍刀子殺人,比痛快給一刀還狠。因而朱祁鎮才那麼恨他,通過奪門之變再次登基後,朱祁鈺沒活幾天就死了,明朝官方說他是病死,可明眼人都曉得是朱祁鎮給他弄死的。

弄死朱祁鈺還不算,朱祁鎮還下詔指責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廢其帝號,賜諡號爲“戾”,這是連身後之名都不放過了。

如果朱祁鈺在主動權在手裏的時候,狠狠心乾脆決斷一點,他的下場不會這麼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