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22日夜,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突然倒戈回京,软禁了贿选总统曹锟,导致了吴佩孚的垮台。11月5日,无视优待条件,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并获得大量宫中财物,历史上称这为“北京政变”。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1912年2月21日,清帝宣布让位,从而告一段落清代260多年的执政。清帝退位诏书全名《清帝逊位诏书》,往往是“逊位”而不是“让位”,是由于依据清帝退位优惠待遇标准,末代皇帝是能定居在北京紫禁城的下半部分的。

退位诏书篇数并不大,现有319个字,诏书文采出众,十分有风采。这一份退位诏书就是你我让步的结果,“清帝并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皇朝,只是逊位给了一个将来的立宪共和政体,它是它与中华传统传位的不同点。”

这一份诏书并不是隆裕太后撰写的,只是清朝末年状元张謇撰写,“清帝逊位圣旨之词章即在赵(凤昌)宅拟定,乃出张季直手笔。”在诏书中,袁世凯的姓名出现了三次,足见他对清帝退位的危害。

清末民初,孙中山等建立的同盟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修复中华民族、开创民国时期、平均地权”的宣传口号。孙中山明确提出“驱除鞑虏”便是要打倒回族创建的清代,取代它的是修复汉人阵地,这里边会出现一个难题,把别的中华民族清除在外面。我国遭遇着崩溃的困境,回过头看袁世凯指挥的清帝退位诏书则要高超得多。

张謇在拟定完诏书后,把文稿给袁世凯审查,有句话是那样的,“即由袁世凯以全权负责机构临时性共和政府部门,与军警民商议统一方法。总期老百姓安堵,海宇乂安,予与皇上得到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人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者,岂不懿欤?钦此。”袁世凯看后,在“海宇乂安”四字后边再加上了重要一句,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20个字有跟没有,二者拥有天差地别。这话让我国防备的瓦解,尤其是东三省、蒙古族、新疆省、西藏自治区,因而十分关键。

假如依照孙中山等明确提出的“驱除鞑虏”,那是否代表着将清朝驱赶到其起源地东北地区,这一下子会造成链式反应,不良影响则无法预料。

袁世凯由于即位遭遇破口大骂,但毫无疑问地是在民族气节上,袁世凯还是毫不含糊的。除开退位诏书中确立的要求,民国开创时的五星红旗便是五色旗,各自由“红黄蓝幼儿园白黑”五种色调构成,即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