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國影史上的戰爭題材電影,我們已然拍過大大小小的不同戰役,但與當年抗美援朝有關的電影卻並不多。而今年,正值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電影《金剛川》的誕生便承載着重要的歷史意義。

影片《金剛川》解開了一段鮮爲人知的戰爭往事。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勝利階段,金城戰役便是這場夏季反擊戰中的最後一次戰役。爲了保障向金城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們必須誓死捍衛交通要塞——金剛川上的金剛橋,從而保證大部隊能順利過橋。

慘烈的“奪橋”之戰就此展開。美軍的敵機虎視眈眈地盤旋在金剛川上,一次次地想要炸燬橋樑;而志願軍戰士們則頑強反抗,以他們各自的血肉之軀,毫不畏懼地迎着美軍敵機的狂轟濫炸,修了炸,炸了再修,一次次地打通着這條交通要塞。

影片由管虎、郭凡、路陽三位導演聯合執導,這無疑是電影品質的重要保證。管虎的《老炮兒》、郭帆的《流浪地球》、路陽的《繡春刀》都在影迷心目中有着很高口碑,此次三人強強聯手拍攝《金剛川》,一方面保證了戰爭片應有的大場面,同時還不乏對人性深度的挖掘,的確是最佳導演組合。

管虎導演
郭帆導演
路陽導演

而縱觀影片《金剛川》的整體結構,三位導演採用了一種非常現代而新穎的敘事方式,從而使這場戰役顯得更爲立體化。影片分爲“士兵”、“對手”、“高射炮班”、“橋”這四個篇章,並由此引出三個不同的視角,完整地呈現了抗戰英雄們在這場戰役中創造的奇蹟。

或許有人會問,抗美援朝戰爭中有數不勝數的英雄事蹟,爲何偏偏選擇金剛川呢?如果能展現一場更宏大的戰役,難道不是更能體現大場面和大格局嗎?

但在我看來,任何一部真正優秀的戰爭題材電影,它所展現的絕不僅僅只是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已,更多的是對戰爭的反思和對人性的挖掘。

回溯歷史,像“金剛川”這樣的戰役不計其數;而它們的核心力量不僅在於爲大戰役做鋪墊,往往更在集聚能量、鼓舞士氣上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而說到底,戰爭從來就沒有大小,其背後都是一個個無名英雄憑藉血肉之軀衝鋒陷陣,而《金剛川》的格局便在於“以小見大”。

影片的第一篇章以“士兵”視角展開。由鄧超飾演的連長高福來帶領部隊駐守在金剛川旁,他們的任務就是守護好金剛橋,讓大部隊按時通過,從而順利爲金城運送物資補給。橋,無疑是這場戰役的關鍵環節。而吳京和張譯飾演的炮兵的任務,就是將狂轟濫炸的敵機打下來。

死寂的夜晚,美軍敵機掠過橋面上空發出的隆隆聲,彷彿是魔鬼的低吼;用志願軍戰士們的話來說,那就是“喪門神”。由此,炮兵們便承擔了打敵機的任務,爲了不讓敵機反覆襲擊橋樑,他們在本不該暴露的炮臺周圍點起火,與敵機正面剛。

第二篇章的“對手”視角,則爲這場戰役提供了全新的角度,這在此前的戰爭題材影片中並不多見。以美軍飛行員的視角看待這場戰役,讓整個故事有了側面烘托,顯得更爲真實可信。

美軍在數次偷襲中都成功炸燬了橋樑,正當他們洋洋得意,卻發現橋樑總是被一次次地修繕好,這讓他們幾近崩潰。據歷史記載,爲了炸燬這座橋,美軍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炮彈超過2500枚;但最終的勝利註定是屬於志願軍的。

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設定,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戰爭終究是雙向的,透過敵人的眼睛來看,顯然不失爲一種氣概。影片中有了這一層視角,無疑拔高了整體的格局。

第三篇章的“高射炮班”這一視角,或許是整部影片中的最令觀衆動容的段落。飾演張飛的張譯和飾演關磊的吳京,都在此貢獻出絕佳演技,甚至讓人相信他們就是真實戰役中的一員。

影片選擇從普通戰士入手拍攝,的確能帶給我們一種身臨其境的戰爭體驗。就像《1917》這樣展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電影,也是從兩位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送達命令展開的。

而在電影《金剛川》中,張飛和關磊便是這場宏大戰爭中無數普通戰士中的一員,他們始終堅守着自己的崗位,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決不罷休。

張譯的演技自不用說,這些年成功塑造了衆多影視角色,已然是好演員的代名詞。繼《紅海行動》之後,他再次在《金剛川》中貢獻了炸裂的演技。

作爲“高射炮班”中的核心角色,他飾演的張飛不僅承擔着迎戰敵機的領導角色,同時還要跟吳京飾演的關磊搶着犧牲,其內心有着非常複雜的情感流變。眼看着戰友一個個瞬間死去,自己也負傷累累的時候,他更是展現了讓人淚目的演技。用吳京的話說,他就是一個“戲癡”。

相比之下,吳京飾演的“關班長”這個角色則顯然有着更張揚的個性。他總是嘴不饒人,卻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爲保護戰友而衝鋒陷陣。用張譯的話說,吳京這次就是來撐他的。

影片中的寥寥幾場戲,便展現出關磊不羈的性格。因爲抽菸被降級,卻絲毫沒有減弱他身上的銳氣,始終跟張飛“搶”着貢獻生命。可見,英雄們帶給我們的不都只有刻板形象,他們無疑有着各自獨特的血性。

由此可見,影片中的人物塑造都是以小見大的,都是將每個角色身上的個性細節與千鈞一髮的戰爭場面彼此結合,由此帶給我們更爲鮮活的深刻印象。除了張譯和吳京之外,李九霄飾演的劉浩、魏晨飾演的閆瑞等工兵連戰士也都各自展現出既平凡又英勇的不同面向。

第四篇章“橋“,更是掀起了整部電影的高潮。當敵機以爲徹底摧毀了金剛橋時,志願軍戰士們竟用身軀搭建人牆,再次架起通往彼岸的橋樑,讓大部隊得以順利通過。對於震驚不已的敵軍而言,恐怕他們到死都不會明白,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力量,讓這些戰士們屹立不倒,讓這座橋無法被攻陷。

這一座用生命架起的橋樑,正是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頑強精神所在。任金剛川的河流湍急,任刺骨的河水淹過頭頂,志願軍戰士們依然挺直腰桿,把人橋架得穩穩的。那一刻,軍魂、忍魂,整個國家的英雄之魂,都盪漾在金剛川的上空。

電影製作精良、技法純熟,爲我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作爲抗美援朝紀念之作,它着實呈現出了與衆不同的味道。或者可以說,《金剛川》是一部非常不一樣的戰爭電影。

在我心目中,電影《金剛川》是一部熱血磅礴、情感飽滿的電影。在志願軍戰士們反覆修補堪比生命線的木橋過程中,無疑蘊藏着中國軍人視死如歸的勇氣。

影片並沒有刻意去製造英雄的弧光,而是極度真實地呈現出有血有肉的戰爭個體,以他們各自的視角來直面戰爭的血腥與殘酷,但他們內心始終不曾熄滅的是“保家衛國”的堅定信仰。

正如管虎導演所說:“這是一場家國情懷的告慰,而電影的完成則離不開全劇組五千人的並肩作戰。我們想用一種現代的敘述方式,去呈現抗美援朝的精神內核,與當下的年輕人產生交流。通過個體戰士的生命體驗,去拓展一種新的視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