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當天氣轉涼,“秋褲”就成了網絡熱詞。泰安的姚家坡村因爲專事生產 秋褲等針織產品,由諸多媒體的報道而火起來,成了網紅村,被網友稱爲“秋褲村”。 不過,這裏生產的秋褲,也許和你想的不一樣。用村民的話說,最大的特點是便 宜,批發價格只有幾塊錢,消費者也主要針對農村中老年羣體。但市場是供不應求 的,姚家坡村的村民也靠着針織品生產富裕起來。◎文/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王遠

“秋褲村”俯瞰本組圖片記者周裏實習生郇志同攝

掠影

在其他村莊,太陽下晾曬的是糧食,這裏是布。

從高空俯瞰,這裏並不特別。紅瓦白牆,綠樹環繞,華北平原上普普通通的一處村落。如果非要找出一點不同,或許是村中空地上那一片紅彤彤的物什,讓人看不分明。走近了瞧,原來是紅色碎花的柔軟布匹延展着攤在地上。村民說,這是些用於做秋褲的花布,剛印染好,天涼了拿出來曬曬,幹得快一些。

這裏就是“秋褲村”了。

從濟南市區出發,沿着S103省道,在泰山餘脈中迤邐南行約80公里,就到了泰安市邱家店鎮姚家坡村。姚家坡在泰安市東部,距市區不足10公里,因專業加工秋褲,有了“秋褲村”的名聲。

王順安在展示自家的秋褲

姚家坡被寬闊的公路包圍,四通八達。一條主幹道貫通南北,村頭高大的門樓上寫着,姚家坡村歡迎您。道路兩旁栽着整齊的景觀樹,二層小樓鱗次櫛比。“針織內衣”“針織布料”……地上站着、牆上釘着的是大大小小的招牌,有的只是簡單手寫、白底紅字,大多沒有名稱。

臨近中午,街上少有行人和車輛,村裏很安靜。一輛電動自行車路過,車輪與路面的摩擦聲很清晰。“村裏370戶人家,160戶從事秋褲加工,一年生產秋褲5000餘萬條,年總產值過億元,秋褲連起來可以繞赤道一圈”。這些掛在村委委員姚濤嘴邊上的話,也寫在村裏的展板上,並被媒體報道。

王順安的家裏也做秋衣,他80多歲的老母親在廠裏幫忙

流程

“從南方廠裏進來一些尾料,在家裏進行加工,製作出成品秋褲,低價出售。”在姚家坡,村民趙先生用一句話概括了村裏的生產模式,“就這麼簡單”。

“他家有七八個人,產量在村裏算是中上等。”記者跟着姚濤,隨機走進一座二層小樓,這是村民張峯的家。

小樓剛蓋好兩年多,一樓被當作車間,二樓居住。推開房門,各式各樣的布料和成品秋褲散亂排放在各處。伴着嗡嗡的機器聲,七名中老年女性正在忙活。裁剪布料,拼接成型,加鬆緊帶,釘釦疊裝,幾臺馬達縫紉機、平縫機,簡易的加工流水線快速製作出一件件秋褲。

36歲的張峯做秋褲已經十多年了。據張峯介紹,在姚家坡,村民大多隻做秋褲加工。生產方式是“家庭作坊式“。生產地點就在自己居住的房屋。布料來自南方,是大廠剩餘的尾料。工人除了家庭成員,大多來自附近村裏,大多爲中老年女性。

“布料六七塊錢一斤,一斤布料有的能出兩條(秋褲),有的出一條半。”張鋒說,布料是從附近的布料市場選的,而市場的布則來自南方大廠。“從浙江湖州等地拉過來的,都是大廠定單剩下的尾料。這些拉來的布料,主要供給我們村做秋褲。”

村子裏隨處可見晾掛在戶外的秋衣褲

便宜

秋褲村的秋褲大多幾塊錢一條。“價格低”,“低端產品”,村民對這些並不諱言。在90後村民張寬眼裏,村裏秋褲的“最大特點是便宜”。

“一條秋褲,價格一般在3塊8到4塊5之間。”張寬說,每條秋褲賺個幾毛錢,最多也就五六毛錢,主要是走量。

對此,村民趙先生深有同感。“價格高了不行,人家就是奔着價格低來的。有的客戶你漲兩毛錢,他就不接受,你只能便宜。不管是做加工還是做批發,都是靠量取勝。”

趙先生原本在濟南做建築工人,妻子自己在家做秋褲,因爲人手不夠,他也回了家。除了他們夫妻二人以外,他們還僱了五六名工人。趙先生說,做秋褲的門檻低,投個三萬塊就能幹。

“一天1000條,一年保證生產20萬條。”張峯和張寬家的產量基本一致。張寬介紹說,年輕村民家裏的秋褲產量都差不多。

村裏的不少老年人還能做活

市場

在村民眼中,如果要爲姚家坡秋褲的消費者畫像,“農村”“中老年”是兩個關鍵詞。村裏加工的秋褲多爲均碼,寬鬆肥大,最多分爲三個號。張寬戲稱,秋褲分南方版、北方版和特大版。

張峯說,因爲無標無牌,他們的秋褲一般不進超市,率先銷往的是各地的批發市場,“搞批發的,趕大集的、趕廟會的都有。”

除了山東本地,姚家坡的秋褲銷往內蒙古、東北三省、河北、河南、江蘇等全國各地,甚至也有國外訂單。“遍佈全國,很多都是咱想不到的地方。”張峯說,他的客戶大部分是老客戶,老客戶又介紹新客戶,“前幾天發了一包秋褲運往武漢,武漢的客戶就是北京的一個老客戶介紹的”。

“天天做,做完當天就發走,現在是供不應求。”姚家坡的村民根本不爲銷量發愁,一般也不會出去跑客戶,“他們自己就上門了”。據張峯介紹,這兩年電商火爆,村裏來的電商也很多,“濟南一個做電商的客戶,每天都會要一些過去。他一天能賣個三五百條。”

儘管電商火爆,但記者走訪的村民並無做電商的意願,張寬解釋說,“加工太忙了,沒有精力再去搞。”

“秋褲村”一景

制約

“歷經三十年,輝煌新家坡;屹立泰山東,江北獨一家。”在村裏的市場門上,寫着這樣的對聯。據邱家店鎮的官方介紹,姚家坡的針織加工業始於1982年,已有近40年的歷史。

“事實上還早。”姚濤介紹說,剛開始的時候,村民從附近廠裏買的剩餘布料,再手工縫製,布料小,主要做內衣和小孩衣服,“一天做不了多少,等積攢起來就到濟南、泰安的小市場賣,賣得很快。”經過幾十年發展,成了現在的規模。

張峯家的工廠

除了土地流轉收取租金外,做秋褲等針織品成了姚家坡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除去花銷,剩個十萬八萬的。”張峯說,做秋褲的工人都是附近村裏的中老年女性村民,“按照工種不同,一天收入七八十塊錢、一百多塊錢都很正常,也不耽誤接送孩子。”

“收入還行。”張寬對現在生活很滿足,不用出去打工,“方便一點,時間也自由。”

“秋褲村”一角

對於以後的發展,因爲受原料等條件制約,村民們還是堅持目前薄利多銷的路徑。“年輕人沒有穿的。”說完,姚濤似乎有點不好意思,“咱實話實說,和品牌廠商沒法比,只能是有什麼料子,做什麼樣的秋褲,但目前的市場還是供不應求,村民的收入也是有保證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