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困擾多年的難題

爲解決深圳眼下的土地掣肘,深化探索土地管理制度迫在眉睫。此次發佈的《實施方案》,其中就包括:

將國務院可授權的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爲建設用地審批事項,將被委託由深圳市政府批准。

對於特區深圳而言,如此高的批准權限可謂前所未有。

7個月前,中央出臺政策,將國務院可以授權的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爲建設用地審批事項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而如今,相當於把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鬆綁的政策,進一步給了深圳。在農用地轉化爲建設用地的權限上,深圳已經堪比直轄市了。

爲何要給予深圳這樣的權限?

衆所周知,深圳是經濟人口大市、土地面積小市,土地面積狹窄問題一直困擾着深圳。全市面積僅1997平方公里,僅僅是北京、上海、廣州的1/8、1/3、1/4;同時,全市平均人口密度6274人/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一,可開發土地空間已幾乎達上限。

另據官方數據,深圳已建成的面積達到了927平方公里,佔可建面積1023平方公里的91%。從2016年開始計算,如果不考慮填海等,深圳能夠使用的新增土地面積不超過100平方公里,形勢嚴峻程度可見一斑。

日益高漲的地價,不僅難以在結構上協調環境、工業用地剛性比例,還會使深圳在產業發展和滿足住房需求上陷入兩難局面。

君不見,多少青年眼看着房價遙不可及,感嘆“來了也做不了深圳人”。

02 擴容,有戲?

肩負土地政策制度創新的重任,深圳壓力不小。

一系列跡象表明,這座備受矚目的城市正在謀劃“一盤大棋”,市域擴容的呼聲,近年來在深圳本土愈發強烈。

幾年前,深圳就已經在外拓展空間了。位於汕尾的深汕合作區,就是深圳向東擴展的合作產物。不僅如此,此次《方案》還提出要深化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區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除汕尾外,河源也有“入羣”的跡象。自2014年,河源成爲深圳對口幫扶(支援、協作)重點區域後,“深河特別合作區”呼之欲出,已進入謀劃階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