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华传统医学,在中国已经发展有数千载,在中医界,古人很久前就提出了医者大忌“医不叩门”,这中间又包含了什么文化内涵呢?

“医不叩门”,指行医者没有接到邀请,即使有再高超的医术,也不能主动叩病人家的门为病人施治。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医生清高、冷漠、怕担责……还是另有他因呢?

事实上是这样的,“医不叩门”是指医者不能主动上门给人治病,哪怕是朋友、邻居。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事实上从古到今,一般情况下,医者是不能送医上门的。这有责任方面问题;也有医者与患者的心理意识方面问题,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医不叩门,有请才行

在古代,中医可以分伪两种,一种是坐堂中医,一种是游方郎中。对于坐堂行医的医生来讲,认为医生就该坐在诊堂中等待患者上门,或者等待别人的延请,如果主动登门治病的话,别人会误认为这家里出了什么事情。

而对于外出行医的“游方”郎中也有规矩,比如在古代民间,农历新年时段是忌讳出诊的,担心“触霉头”,除非给双份诊费破灾才行。平时出诊,也忌讳敲患者的门,故俗有“医不叩门,有请才行”的说法。

2、送医上门,另有所图

“医不叩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作为医生不要太主动了,自个儿跑到患者家里,对患者说我给你治病吧。这样子患者会反感,觉得你不靠谱。这实际上是很多患者都常见的心理,一是认为送上门的就是不好,二是患者忌讳,不认为自己有病,甚至还有患者会认为送医上门是另有所图。

这是患者通常有的一个心理,一来是患者忌讳,二来患者未必认为自己有病,三者患者未必领情。所以,对于医生来讲,要认识到患者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有自己的缘分,患者不急着投医,医生再急也无用。

3、疗效与医从性

医从性也就是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和依从,中医治病有其自身的特点,病人对医生的信任至关重要。《素问·五脏别论》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如果病人不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对气血阴阳毫无认识,不信任中医的诊断和辨证,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取得治疗效果的。

另外,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主客观因素在变化,病情也在变化,治疗方案也需要随之调整。绝大多数医生都不是神医,奢求药到病除是不现实的。如果病人病人对医生没有起码的信任与尊重,就不可能很好地配合,甚至中途放弃治疗。所以,为了取得良好的诊疗效果,遵守“医不叩门”的古训还是很有必要的。

医不叩门,就医看病,注意事项

在当今时代,作为患者,明白了医不叩门的道理,就医看病的时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请挂号排队就诊。挂号是对医生价值的尊重,排队是对其他候诊病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自己才会受人尊重。

2,如果您是看病的患者,请给予医生足够的信任,相信医生一定会根据诊断确定最好的治疗方案。如果没有信任,就请另寻他人,因为对医生的信任是疗效的基础。

3,看病就诊要有仪式感。在吃饭喝茶时候,请不要让医生给你看病号脉,更不要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让医生给你号脉。如果要把脉,要端端正正地坐在诊脉桌前。看病是个严肃的事情,要有仪式感,要严肃对待。

4,一般方不外带,方不外传。就诊的时候,不要给大夫开口说“让我把方子带走吧。”想想看,别人吃着你的饭菜香,说把你的锅端走吧,你会是什么感觉?药方是医生赖以生存的东西,你为了贪小便宜,带走了方子,是在砸医生的饭碗,也是对医生的不尊重。

/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