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独特的婚俗和葬俗,竟然在一个贵族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何外甥女会嫁给舅舅?为何两人都穿着铜丝网带着金面具下葬?陈国公主墓会给出答案。

01奇特的葬俗

1985年七月,内蒙古青龙山镇在修建水库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处辽代墓地,这座墓葬的价值不可估量,甚至一些学者不吝赞美,将其称为“契丹文化的奇迹”,那么它的墓主人究竟是谁?

在后室的尸床之上,东西并排陈放着两具尸体,陪葬品很珍贵,但最让人感到意外地还是他们身上所穿的独特的丧服:

黄金面具捶打出墓主人生前的脸型轮廓,银丝织就的网络覆盖全身上下,头枕金花银枕,脚穿金花银靴。

这两人,活脱脱一副沉睡中的金银人形模具!根据不同的殡葬服饰以及残存牙齿等分析,专家断定,靠近南侧的尸体为陈国公主,而其北侧的尸体,则是驸马萧绍矩

黄金面具+银丝网衣”这种独特的丧服组合,让所有发掘者啧啧称奇,这和中原传统丧服大相径庭,为何契丹人会采用这种方式,其背后又隐含着他们怎样的殡葬观念?

实际上,在文献记载的契丹早期,其丧葬习俗可以说是非常简陋,基本上可以称之为“风葬”和“火葬”的结合体:即先将尸体挂在树上,任其自然风干,然后过一段时间,在收敛遗骨进行焚烧。

《北史》《隋书》:“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然而,进行这种“风葬”最大的一个隐患在于,有机体损毁之后,骨骼极有可能会散落一地,后期想要完整收集估计有很大问题。正因如此,德国学者Derter Kuhn才提出这样一种猜测:“契丹网衣的使用尽可能与辽代的尸体标本制作风俗相关。

之后,考古发掘中的契丹墓葬,似乎也能佐证这个观点,即网衣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护尸”之用。

因为除了像陈国公主与萧绍矩这样完整覆盖全身的银丝网络之外,如辽宁义县清河门西山村2号辽墓,其中出土的铜丝网衣,就只用于尸体的手、足部分,而且手网和足网的部分,其网眼编织得也比躯干部分更加紧致和细密。

联系到契丹早期丧葬习俗,不难推想,这种网衣的使用,恰好既便于“风葬”期间的尸体风化解体,又利于保存死者的全身骨架,尤其是那种最容易受到各种侵扰而丢失的手、足关节

说完了契丹网衣之后,再看看黄金面具,如果不事先说明谁是公主,谁是驸马,你能准确地判断出来吗?相信你一定可以,毕竟不论是银丝网衣还是黄金面具,一般来说都是根据死者身材和脸型特意制作的,相当于是私人订制的服饰!

这些面具都是用薄薄的金片在模具上打制而成,呈现半浮雕状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公主和驸马的模样,几乎在黄金面具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左侧的公主面具是个大圆脸,平静安详的面孔之上还带着几分孩童般的稚气,看上去和死时年仅时18岁的年龄相吻合;而右侧的驸马,为帅气的鹅蛋脸,颧骨前突、面颊略瘦,下颌尖长,一幅已然成年的潇洒成熟男子(卒时29-30岁)。

所以从表面上看,陈国公主和驸马萧绍矩,似乎是小萝莉爱上了帅大叔。但实际上,其实还是外甥女嫁给了自己的亲舅舅!

02复杂的关系

说起契丹的婚俗,可以说更能让中原人瞠目结舌。众所周知,辽代契丹人姓氏主要为耶律和萧氏,多实行两姓通婚制度,而皇族婚姻则更是严格,即所谓的“王族惟与后族通婚”。不仅如此,契丹民族早婚现象还非常之多,很多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就已经组建家庭。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特征正好集中体现在了这座墓葬中。

陈国公主的妈妈,是耶律隆庆的正妃萧氏,而萧氏的妈妈就是大名鼎鼎的耶律观音(秦晋国长公主),她的其中一儿一女分别是陈国公主之母萧氏,以及陈国公主之夫萧绍矩,所以母亲萧氏和萧绍矩是兄妹关系,那么陈国公主相当于是嫁给了亲舅舅。

按照中原汉王朝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来说,这种不论辈分的婚姻,毫无疑问是乱伦行为,绝对是令整个社会群体所不耻的,实际上这种“舅甥婚”还只是其中一种,什么中表婚、收继婚、姑侄婚、接续婚等更是让人不禁产生“贵圈真乱”的感觉。

事实上,仅以此就武断地批判北方少数民族盛行的独特婚俗也不可取,换个角度思考,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一来,法律规定了贵族皇室婚姻只能在耶律和萧姓之间通婚,漫长二百余年,可供选择的余地实在是太少了,同辈的挑完了,难不成得一辈子打光棍?

二来,近亲结婚的好处正应了一句老话:“肥水不流外人田”,其目的在于巩固政权统治,只要统治权始终把握在耶律和萧两姓之间,辈分乱一点又怕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