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一词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去到异乡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主要表现在无法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进而导致身体状况出现问题。一直以来不少人认为导致水土不服的因素中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每个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或长期居住的城市,然后去到陌生的城市,心理多少都会有孤独、寂寞甚至是无助的感觉。

虽然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科学的角度看待“水土不服”的问题。前段时间中科院一位生物学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并且指出造成人体水土不服的内在原因是微生物生态遭受了冲击。不少读者看到这可能会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人在娘胎里就已经跟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打交道,出生之后在生存环境中接触到的微生物更是数不胜数。一般人都会在稳定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其体内任何空气能够到达的地方都会形成各自的微生物生态,例如肠道部位就存在肠道微生物生态、口腔就存在口腔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生态并非一种假设理论,是存在科学依据支撑的。曾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食用低纤维食物,那么他肠道中的厌氧细菌比好氧细菌还多。相反地,如果一个人长期食用高纤维食物,那么他的肠道里则存在更多的好氧细菌。

人体内的微生物生态和渗透压平衡一样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外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有可能引起微生物生态的变化。比如一个不怎么吃辣的广东人去到无辣不欢的四川或者湖南地区定居,他一开始出现水土不服的可能性比较大。

因为这些地区的饮食习惯偏向辣、重口味,这导致这个人体内的微生物生态遭受剧烈的冲击,尤其是肠胃的微生物生态,宏观上就表现为肠胃不适、睡眠不佳等情况。此外,科学家发现微生物生态具有可逆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克服了某个地方的“水土不服”之后,其体内的微生物生态就能同时兼容两个地区的生存环境。

“水土不服”中显然存在着心理因素,但生理因素恐怕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