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規院院長王凱指出,城市規劃要軟硬結合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楊歡    

從2018年初成都首提建設公園城市,到今年被賦予“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任務,近年來,公園城市探索有了哪些進展?

在日前成都舉辦的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業內專家均提及“融合”是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屬性。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過去城市圈層式發展傾向於形成一個“硬”的結構,需要公園對其加以“軟化”,將過去的工業區、居住區和綠色環境加以融合,實現城市與公園融爲一體。

但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實現融合?王凱認爲,關鍵是讓公園裏有“內容”,在公園中植入產業、注入以人爲本的實施路徑和設計細節,最終實現“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的局面。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背景下,王凱還提出了一個更大尺度的設想:通過“大生態、大景觀、大格局”的“公園型雙城經濟圈”的發展思路,以公園城市理念推動形成一體化發展的都市圈,“過去我們做很多城市的規劃,聚焦怎麼把城市做大,而現在,城鎮化已進入中後期,城市化水平不會再大幅提升,那麼回過頭來,我們就要做內涵改造、做更新和社區。公園城市現在只是開了個題,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

要讓公園裏有“內容”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作者簡·雅各布斯曾指出,類似公園這樣的城市開敞空間,綠化功能實際上遠小於社會經濟功能,脫離了人們對其的具體使用就不具有任何意義。

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爲,在過去中國城市的功能分區下,居住區、工業區、商業區通常與公園隔離。在王凱看來,如今,需要打破既有概念,通過用地、功能等方面的混合,實現工作、生活空間與公園的“融合”。

據他解釋,融合的本質是要讓公園裏面有“內容”。

“現在有個新的提法叫‘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王凱說,“這是什麼意思?在山水環境較好的地方,植入一些產業。這不僅包括辦公園區,還可以包括居住區,以及一些其他的內容,讓公園裏不僅有綠,還要有業態。而如果反過來講,在一些業態的空間裏面也有綠,就存在了一個相互交融的空間關係,並實現一體化。”

換句話說,公園城市不是簡單地實現城市與公園在空間佈局上“放在一起”,而是將涉及各個方面的轉變。

王凱從三個方面解釋這種變化。“首先是認識上,我們過去過於明確的功能分區要打破,要實現‘城中有園,園中有城’;其次是實施路徑上,要打通各個環節,比如用地上更強調混合性;並且,還要在細節上要關注一些問題。”

以提高綠地可達性爲例。“如果要吸引老人與兒童,就要引入適合其使用的設施,而且應該更加關注健康問題。”王凱分析,“過去城市關心綠量和公園大小,在疫情暴發後,研究顯示,公園可以經過一些設計提高市民的抵抗力和身體健康程度。比如,裏面要有一定的坡度,可以爲市民提供有氧運動的場所。”

他還指出,在眼下的公園城市建設當中,還可以更多注入綠色內涵,包括綠色建造方式、綠色交通、綠色基礎設施,包括海綿城市等具體內容。

而對於成都而言,這也將爲示範區建設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首先要形成實踐案例,而且案例一定要多樣化。”王凱說,“比如說能否打造一個綠色社區,通過案例實踐提煉出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再進一步上升到行政法規,越來越多樣化的功能區變成綠色以後,整個綠色體系的法規和制度建立起來,才能變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公園城市的新探索

而隨着公園城市的邊界不斷延展,新的探索也將進一步推進。

據王凱分析,改革開放40多年來,全國經濟投入和收益最多的是在新區新城建設上。在原來非城市化地區造一個新城見效很快,這不僅體現在高樓大廈上,綠化建設亦是如此。但回過頭來,老城區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更需要城市更新的理念,向其內在結構、生活環境和品質注入新的內容。

公園城市的理念恰能幫助老城區重獲新生。

“有歷史文化的地方,也有新經濟。”王凱說,“老城要有新的業態,特別是人類到了一種體驗經濟時代,喫穿住的基本問題解決了,更需要精神愉悅的體驗。歷史文化能帶來新的動力,需要進一步發揮其不可替代的優勢。”

而這意味着,需要進一步挖掘老城的文化資源,並注入新的活力。“比如,通過宜居、綠色的建造方式和小空間、微空間的改造,實現微循環,不僅能夠從空間結構上激活老城的活力,還可能進一步吸引年輕人。”王凱指出。

若觀察全球科技發展的趨勢,過去,新的科技中心往往誕生在城市郊區和新城,最出名的例子是位於美國舊金山郊區的硅谷。但如今,位於紐約大城市的硅巷興起,意味着創新經濟再度回到老城區。其背後正是關注生活品質、需要精神消費的大量科技人才的出現,其爲老城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對於成都而言,情況更是如此。

王凱分析,如今,生態文明時代正在改變過去沿海地區工業文明時代的發展邏輯,其集中體現在“產、城、人”到“人、城、產”發展邏輯的轉變。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和“雙循環”格局的形成,讓成都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其需要“探索不同於沿海地區的綠色發展路徑,實現彎道超車,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城鎮羣”。

在此背景下,王凱提出一種“大生態、大景觀、大格局”的“公園型雙城經濟圈”的發展思路。這首先意味着將格局進一步放大,以都市圈爲導向,優化空間組織,提升重慶主城和成都的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同周邊形成一體化發展的都市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