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脚师傅王学魁说,他从晚报收获良多。

文图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唐东丽

他坚持定期去敬老院为老人义务修脚,坚持节假日去干休所为老红军修脚,坚持免费教授下岗工人、残疾人、退伍军人修脚技术……这一坚持就是20年,他就是修脚师傅王学魁。王学魁说自己持续20年的公益之路开启于《大连晚报》的一篇报道。

A

晚报一个镜头,记下他温情一幕

在2004年第二届大连国际徒步大会上,一个穿着白大褂,打着“义务修脚”横幅的人,受到徒步爱好者的关注。他自称王一刀,本名王学魁,带着一个自制大木箱,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修脚工具。不少老年徒步爱好者走累了,就在王学魁身边坐下来,歇歇脚,顺带着体验一把修脚的放松。木箱子比普通椅子稍微矮一些,客人修脚的时候把脚搭在箱子上,王学魁坐在箱子另一端,技术娴熟,手脚麻利。

就是这一年,王学魁和他的“移动修脚摊”,被《大连晚报》记者的镜头记录了下来,成为徒步大会上的温情一幕。

看到自己上了报纸,王学魁坦言,其实自己有点小私心。“彼时,修脚在很多人看来还很陌生,我想给自己做个宣传。”

当年,王学魁从老家来到大连,干过很多工作,吃了不少苦,后来自学起修脚。为学好手艺,他苦练刀工。“老年人足底会长出很多厚茧子,削的时候,尺度特别重要。留厚了茧子没去掉,老人走路不舒服,削得太薄容易破皮出血。”他先是拿筷子练,随后又开始拿自己的脚练,直到练得用刀尺度精准、力度适中,他才觉得可以出山了。

B

因为一则新闻,开启了义工之路

王学魁年少出来打工,常年不在父母身边,他一直觉得愧对父母,所以每每看到老人便觉得格外亲切。

有一次,他在《大连晚报》上看到一则新闻:敬老院有一些老人常年卧床,头发长了没法出门理发,义工们就会定期去敬老院为老人洗头、理发。

王学魁想,自己也可以和义工一起去敬老院,“他们理发,我修脚,给老人从头到脚来个全方位服务。”想到了就做,王学魁立即联系义工。从那以后,他加入义工组织,定期去敬老院服务。

后来,有敬老院专门联系王学魁,问他能不能去他们敬老院为老人服务,王学魁爽快地答应下来。修完脚,老人要给钱,被王学魁婉拒了。此后,王学魁定期到这家敬老院给老人服务。时间长了,他和老人们越来越熟络。每次到王学魁要来的日子,老人们都早早地等着他。

20年来,王学魁义务服务已经形成了规律,每年的“七一”、“八一”、端午、重阳、春节,他都会到干休所、敬老院等处义务服务。

C

被晚报上的

慈善故事

感动着激励着

潘力是一位下岗工人,下岗后有一段时期很迷茫,找工作也几经受挫。他在《大连晚报》上看到王学魁免费教下岗工人学修脚的消息,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王学魁的修脚小店。

王学魁回忆,“他光看也不说,我还以为他是客人。我干了半天活,他才说他想跟我学修脚。我说,你想学,早说啊,刚才修了好几只脚了,可以边修边给你讲啊!”从那天起,王学魁就免费教潘力学修脚,直到潘力学会了为止。现在,潘力已经自立门户,自己开了一家修脚店。

到目前为止,王学魁已经免费带了50多个徒弟,大都是下岗工人,也有家庭困难的。学成之后,他们有的自立门户,有的给人打工,全都再就业成功。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身为党员的王学魁又冲到防疫一线,每天背着消杀桶一层层爬楼消毒。

王学魁说,他的公益之路因为《大连晚报》而开启,此后能够一直坚持,也跟晚报分不开。每天,店里没有客人时,他都会看《大连晚报》,上面很多慈善故事、慈善人物,对他来说是特别大的激励,“我跟他们比,做得还远远不够,他们的善举时刻激励着我在公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