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野融媒矩阵10月26日(裴振萍 高诗宇 李福山)今年91岁的老人于普勤家住龙江镇,是一名抗战老兵,1947年参军入伍。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八次战役。1958年转业,他自愿建设北大荒,后来一直在龙江县基层乡镇工作直至离休。从战斗英雄到建设地方的基层骨干,于普勤始终走在保卫和建设祖国的第一线,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共和国战士。

“1947年10月,先是我大哥于相芹报名参军,后来我考虑大哥身体弱、有胃病、又罗锅弯腰,就与我父亲商量由我去参军,我当时年龄是17周岁。”于普勤回忆到。

1947年,还未成年的于普勤就扛起钢枪,加入到保家卫国的行列。参军后,参加大的战役八次,小的战斗无数。

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是于普勤第一次参加大型战役。当时,于普勤被分配到突击组,任务是在护城河铺扛木梯,让战士们过河攻城。“我扛木梯向前跑,敌人不停地向我们射击,我自身又无法还击,当我冲到河边,战士的尸体已经填满了护城河。”那次战役中,于普勤是第一个冲到护城河下,成功把梯子架起来的人。他不畏牺牲的表现也让他荣立三等功。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是于普勤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多枚子弹从我头边飞过,有几次差点没了性命,我就是在这次战役中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位坚强的战士。在这次战役中,再立三等功一次。”

1950年11月,于普勤远离祖国家乡,入朝作战。说起在异国他乡战斗的那段艰苦日子,于普勤记忆犹新。当时于普勤是他所在连队的战斗组长,在一次阻击美军战斗中,连长命令他们战斗骨干人员去西线增援阻击美军。

“当我们赶往西线时,没想到美军从东线攻击我军阵地,当我们回援东线阵地时美军已突破防线,守军全体将士全部阵亡。当时的战斗惨烈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说起自己牺牲的战友,于普勤红了眼眶。

“打的很苦,吃玉米烤面,就着雪团子,大半时间还供不上,但是没有人叫苦,都不怕苦,不怕死。有一次在站斗中,我们掉到了当地人的菜窖里,天黑了,窖里更是什么也看不到,饿了两三天了,我们四五个人在窖里找吃的,里面有苹果,我们每人就吃了四五个,苹果很小,我们根本吃不饱,可我们有纪律,拿群众的要还给群众。”

1952年6月,于普勤随着军队撤回国内,在抗美援朝期间,于普勤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回国后,于普勤到徐州空军预科学校学习飞行,任分队长。1955年,到上海空四军雷达探照灯4426部队二营六连任雷达排长。当时,部队要培养于普勤当飞行员,但因为在抗美援朝时耳朵被飞机投下来的炸弹震聋了,总是耳鸣。因为身体原因,于普勤最后与飞行员擦肩而过。

没有办法成为飞行员,组织上想要他留在军内担任后勤职务。但于普勤不想退居二线,1958年10月,他响应国家号召,自愿申请支援东北建设。

“当时东北被叫做北大荒,生活非常艰苦。刚到的那几年,我们一家5口一直与别人住对面炕,一间半的房子两家人住。当时交通也不发达,一下乡驻村工作就是半个多月看不到家人。”从大上海到北大荒,从学校到农村,巨大的反差并没有让于普勤失落反而干劲十足,从牡丹江军马场到齐齐哈尔市二机床厂到龙江县林业局再到龙江县白山公社林业站,于普勤始终在建设北大荒的第一线。1983年于普勤按照组织规定在龙江县合山乡离休。

35年扎根乡镇的生活,于普勤不仅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农村,他的儿子和孙女也接过了他的奋斗旗帜。儿子于子刚和父亲在同一乡镇工作,也是在林业站一干就是35年,在龙江镇退休。如今,于普勤的孙女于秀英也在乡镇工作,任龙江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也将青春献给了基层。

于秀英告诉记者:“爷爷心怀家国情怀,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乡镇基层的这条路上有爷爷、父亲坚实的脚步,爷爷传递给了父亲,现在又传递给了我,我会沿着这条路义不容辞地一直走下去。我要继承那份初心,不忘那份使命,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将群众作为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的行动兑现对祖国的忠诚。”

正是像以于普勤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革命军人,他们战能卫国安邦,退能建设基层,才有了当今中国的繁荣富强,他们无愧“最可爱的人”的称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