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大同,秋意正濃。10月15日,民進中央第二屆開明文化論壇在這裏啓幕,來自全國各地文化、歷史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北魏文化與民族融合,展望文化與城市轉型發展。

讓文物活起來是必由之路

“2004年,高句麗王城王陵貴族墓葬申遺成功,此後,除了2014年是大運河和絲綢之路兩個項目成功、2018年沒有成功以外,中國以每年一個項目的成功速度在2019年一躍成爲全世界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從中國申遺之路講起,和大家分享了他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心得與體會。

單霽翔

在他看來,數量的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民衆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有關部門也更加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要注重世代傳承性和公衆參與性。“文化遺產不是政府的專利,也不是文物部門的專利,它是億萬民衆都應該參與的一個社會事業,應該給每一位民衆更多的文化遺產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

單霽翔一直認爲,文物保護不是“死看硬守”,文物不應被鎖在庫房,而應重回人類社會的生活。“他們本來就是社會公衆的創造,今天應重新爲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只有當人們看到他們,纔會把他們保護修復得最有尊嚴,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爲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才能惠及更多的民衆,更多的民衆纔會熱愛祖國的文化遺產,這纔是一個真正的良性循環。”

其實,在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單霽翔一直在踐行着這一理念。近些年來,故宮博物院開放面積不斷擴大,2014年開放區面積超過50%,達到52%,2015年達到65%,2016年達到76%,現在已超過80%。每天,數以萬計的國內外觀衆走進故宮博物院,感受這座世界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的壯美與威嚴。

“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是今天文化和城市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單霽翔說。

文化是城市未來發展的動力

文化對推進城市轉型的作用究竟是什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國有認爲,城市民衆是城市的主體,城市文化是城市民衆長期積澱而成的城市規則、城市品格與城市精神。有的城市民衆的敦厚堅韌、包容開放、推陳出新的品格和傳統,就是一種驅動力,能促進城市的發展和轉型。“當她作爲一種驅動力在發揮作用時,就會驅動向好向善發展。例如,把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成文旅資源,轉化成影響力和市場效益;除保持原有的產業優勢外,還要引入新產業、新技術、新人才,改變城市的產業結構。有了新人、新思想、新技術、新機制,城市纔能有新作爲。這樣,在新階段上,進一步創造新規則、新習慣、新文化。未來需要通過創造新的文化去創造新的經濟、新的模式,繼續推動城市的經濟轉型。”張國有表示。

民進上海市委會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教授講述了他對文化與城市轉型的思考:“當下,公衆對公共文化的理解和參與度不是很高,缺乏對美的認知,也缺乏體現城市精神與城市文化的代表性作品,要提升公衆的審美意識,就要營造有溫度的藝術,調動社會各方的資源,讓美變成城市前進和改革的動力。”

民進天津市委會文化與出版委員會副主任趙耀雙認爲,優秀的文化產品是一個城市實現本土文化突圍的根本保障,應整合城市資源,加強文旅融合。“可以在加強對歷史和文物的保護力度的基礎上,依託文物資源發展遺產旅遊,提高文物旅遊的品牌優勢。同時,積極培育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旅遊吸引力的節慶活動。利用智慧博物館和智慧旅遊,以大數據、信息共享、跨界創意等爲重點來發展‘文物+數字化+互聯網’等多領域的共享經濟、體驗服務和新興消費,推動文旅融合,助力城市轉型發展。”趙耀雙表示。

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旅遊學院副院長畢雄飛建議,提煉城市精神、營造文旅符號、傳遞文旅聲音、導入文旅會展,推動古城旅遊經濟“蝶變”。

北魏歷史是影視創作的“富礦”

自公元前411年趙肅侯在大同建平邑,大同迄今已有2431年的建置史。而在中華民族的融合史上,大同也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高祖的和親政策還是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道武帝拓跋軙定都平城,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孝文帝和馮太后推行太和改制,文成帝拓跋濬恢復佛法,高僧曇曜開建雲岡石窟。北魏王朝開創了豐富多彩的石窟文化,大同是平城魏碑的故里,樸拙雄強的魏碑體現了拓跋鮮卑的開拓進取精神。《木蘭辭》和北朝民歌《敕勒歌》都是流傳至今的經典名篇。在中國影視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衛看來,北魏歷史是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挖掘不盡的“富礦”,爲影視文學創作提供了極佳的平臺。

“大同歷史題材影視創作,是多年懸而未決、未曾兌現的剛需。幾次嘗試、幾次停頓。客觀上說,題材難度大、歷史文化研究基礎薄弱,是重要原因,主觀方面,我們下的功夫不夠。”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直言。

“其實之前影視界湧現出了一批以北魏爲題材的名劇名片,諸如電視劇《北魏馮太后》、《北魏傳奇》、《胡笳漢月》、《錦繡未央》、《北魏王朝》、電影《花木蘭》等,這些影視作品均由一線大腕明星和導演創作,頗受市場歡迎。歷史可以被反覆書寫,可以分段書寫,可以擇人物、選事件書寫,留給大同歷史影視創作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張衛表示。

時代天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譚飛認爲,大同在城市定位上還缺一個人物一個抓手。“一個人物能帶動一個城市成爲帶有網紅感的城市,一個抓手好的作品,能讓觀衆對大同有親和感。當然,人物和作品一定是要和大同本地的文旅、景物或者歷史有特別緊密的關聯。”

杭州佳平影業有限公司製作總監詹一凱建議正視北魏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緊緊把握當代中外受衆的審美和文化需求的特點,深入研究影視市場的特點,找到市場結合點。“在創作方式上,應針對多樣性的需要,採取多樣化的藝術形式,歷史正劇、大劇、大電影和傳奇、小題材百花齊放。”

記者:呂巍

編輯:黃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