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被拉開,中國志願軍憑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在條件艱苦的朝鮮半島上抒寫了屬於中國軍人的傳奇故事。爲了讓更多後世人瞭解到相關歷史,勿忘歷史,無數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來的戰爭影片誕生。

關於抗美援朝的影視劇非常多,經典影片也不少,電影《飛虎》就是其中之一。而該片有一段炸橋殲敵的情節,其中“班長”一角的人物原型叫平太信,是一位戎馬20年立功20次的戰鬥英雄。

平太信生於1920年,祖籍在萬州區熊家鎮,20歲左右被壯丁,後被編於國民黨序列中,跟着部隊去過印度、緬甸參加過對日遠征作戰。當時他就有受傷,左腿小腿在一次和日軍白刃戰時被挑傷,也留下了後遺症。當然,平太信的戎馬歲月遠不止於此,可以說他前半生都在爲國家和平穩定做貢獻。

而經歷鐵骨錚錚歲月後,平太信的後半生也並未過得平靜,因爲幾乎都在和傷病痛作鬥爭。我們總是在說軍人情懷,往往只有歷經過的人才懂。想必這就是爲何晚年只能臥牀治療時的平太信,提及遺願只是簡簡單單的“想找到部隊,想回去看一看”的原因吧!

抗日戰爭以勝利收場後,國內依舊沒有迴歸和平穩定狀態,解放戰爭依舊是道必須跨過去的坎。1947年,平太信帶着一挺機槍和8個戰士義無反顧地投身於解放軍陣營,而在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戰鬥中,他都有突出表現,並且多次榮立戰功,還榮獲“朱德獎章”一枚。

解放戰爭結束後,中華兒女迎來了新中國成立,舉國歡慶準備迎接全新生活。可新中國成立還不到一年,朝鮮半島局勢越發嚴重。本着脣亡齒寒之理,中國志願軍於1950年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25日,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序幕,平太信也在志願軍之中。

1952年1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機智英勇的戰鬥英雄平太信》的文章,便是在平太信隻身僅帶反坦克手雷,就堵住敵人潰退道路,榮獲一等功之後,纔有的這篇像是“表彰文”一樣的刊文。

據悉,1951年12月,平太信所在部隊奉上級命令在朝鮮東南面一處火車站和敵人展開追殲戰。某一天眼見敵軍不敵志願軍攻勢,就有一股敵人沿着公路朝着西南方向逃竄。說時遲那時快,時任班長的平太信立即給出戰略部署,率領一班戰士前去圍堵企圖通過龍沅裏那座橋機的敵軍械化部隊。

在短暫交火後,平太信帶着反坦克手雷便獨自前往。在巧妙渡過半人高的河流後,平太信投出身上的反坦克手雷,爆炸聲後大橋被毀,敵軍撤退之路被截斷。很快援軍抵達,企圖逃跑的敵軍悉數被殲滅。至此平太信這個名字,便被更多人知曉。一篇刊文發表後,老百姓也知道了他。

而後電影《飛虎》也將他“搬上”了熒幕。平太信憑藉機智英勇榮立特功一次,並且獲得“戰鬥英雄”稱號。基於其爲朝鮮人民抵抗聯合國軍的付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也特授他“三級國旗勳章和軍功章”。

累計20多枚軍功章是表彰,也更是一種肯定。榮耀傍身後,平太信先後兩次受到毛主席的兩次親自接見,可見國家和黨一直記得每一位功臣的付出。

任憑其前半生鐵骨錚錚,在戰場上機智英勇,可誰也經不住歲月催人老。1980年離休後的平太信,身體每況愈下。戰場上所負10多處戰傷本就留下了後遺症,誰曾想又胃部患病嚴重,不得不做全部切除手術。或許就是因爲軍人身上的戰鬥精神,平太信敢於和“無胃”作鬥爭打破了生命奇蹟。

不料到2005年時又被確診肺癌,到了2009年時平太信已然下不了牀。後來說到遺願,“我想找到部隊,想回去看一看”。願望其實很簡單,只是平老身體狀況不允許,回去不現實。但好在經過其三兒子尋找後,戰友們來找他了。

曾經在戰場上一起出生入死,相互支撐着活下去,如今老年再見,是遺願也更是能讓自己與病魔再戰鬥一段時間的動力。起初平老的兒子說,以爲父親可能連今年春節都挨不過,可沒想到戰友來看望他之後,父親又多看了看這個美好世間半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