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抗日名将,表现得最为特殊和最为突出的就是粟裕。

粟裕自始至终战斗在前线,对敌作战了上千次,仗越打越顺,战法越打越多,规模越打越大,八年后,成为了一代战神,被称为“最会打仗的人”。

且让我们来看看粟裕在这八年中的主要战斗经历: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二次合作,红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长征到达北方的主力被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则被集中起来编为新四军。

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全军仅万余人,粟裕为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手下兵员仅有1700余人。

1938年4月,新四军在集结之中,日军已击破国军的数十万大军,占领上海、南京,继而进犯徐州。

这种情况下,中央要求新四军实际最高负责人项英组建一支先遣支队,先期出发,进行战略侦察;另外3个支队则开赴江苏长江以南地带,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项英经过反复考量,以粟裕的第二支队为先遣支队,率先挺进江南。

粟裕目睹大批大批溃不成军的国军源源不断地往南撤退,气得目眦尽裂,决定在镇江的韦岗打上一仗,以振奋江南沦陷区父老的信心。

韦岗战斗的规模并不大,战斗时间也只有半个小时,但就在这半个小时内,粟裕他们便击毙了日军10余名,伤数十名,击毁汽车4辆。

韦岗之战是江南新四军的第一仗,并且是一个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下令“在全军表扬,号召全军学习”。蒋也传来嘉奖电:“叶军长: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

两个月后,即1938年6月,国军和日军开始了规模空前的武汉会战。力量微小的粟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敌后展开了一系列战斗来配合国军的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日军的不少兵力。

日军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不得不调整部署,调动步骑兵4500人和轰炸机20余架,兵分八路,卯足了劲要围歼驻守在小丹阳的粟裕。

粟裕竟然兵行险着,不但不退避,反而分三路人马长途奔袭日军后方当涂、陶吴和南京近郊,夺取雨花台制高点,袭击中华门。

可笑日军杀气腾腾地冲到小丹阳,却扑了个空,力气没处使不说,还连连收到后方告急的电文,只好狼狈不堪地撤兵回防。

偏偏粟裕的胆子又大得出奇,尾随追击,毙伤敌50余人,然后全身而退。

日军哀叹说:“新四军就是个神,你打他时一个也没有,他打你时都出来了。”

粟裕喜欢兵行险着之外,还酷爱剑走偏锋,以快打快。

1939年1月,粟裕出其不意地领兵奇袭官陡门,仅8分钟便结束了战斗,全歼300余名守敌,缴获长短枪80余支。

粟裕这倏忽而前、倏忽而后,飘移不定的战法是结合自己军队人数有限而制订出来的,没想到一出手就收到了奇效,威名响遍江南。

重庆《新华日报》也因此发表了粟裕亲笔撰写的《芜湖近郊官陡门的奇袭》,延安总部则翻印了粟裕和参谋长罗忠毅合著的《实战经验录》,向八路军和新四军将士推广。

武汉失守后,日军因兵力不足,停止了对国军的正面战场进攻,着手巩固华北、华中占领区,将战争重心转向活跃在这些地区的八路军、新四军。

喘过气来的蒋也在国民党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把对付八路军、新四军视为头等大事,组建了第一游击区指挥部,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兼任总指挥,调集3个师的兵力监视新四军。

为集中力量应对来自国军和日军两个方面的敌人,陈毅的一支队和粟裕的二支队合并为江南指挥部,陈毅为指挥,粟裕任副指挥,所辖兵力合有1.4万余人。

日军侦知江南指挥部屯驻在延陵,便出动一个加强中队恶狠狠地杀来。

粟裕率军先跳出延陵,然后在日军回撤的必经之路设伏,全歼该日军加强中队,击毙中队长武村以下日军168名,生俘3人。

通过延陵一战,粟裕深感江南新四军在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和日军的双重挤压中难以发展,向中央提出了苏南新四军渡江北上、皖南的新四军主力东移苏南的主张。

粟裕这一建议颇具预见性和前瞻性,然而新四军军部最高负责人项英却不同意皖南军部东移。

无奈之下,粟裕和陈毅只好先一步率军北渡长江。

国民党冷欣部赶来堵截,粟裕巧施妙计,声东击西,打开一个缺口,然后神龙摆尾,顺利渡过日军封锁的长江,于1940年7月8日抵达苏北吴家桥地区。

不久,“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和主力以及项英本人葬身于国民党的枪口下,陈毅、粟裕的江南指挥部接过了新四军的旗号,奉命改称苏北指挥部。

苏北原本已经交织了三股势力:一、占领了长江北岸的侵华日军;二、控制敌后乡村的国军韩德勤部16万人;三、国军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和李长江部,以及税警总团陈泰运部。

这三股势力同时把陈毅、粟裕的江南指挥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最先向陈毅、粟裕发难的是韩德勤部及“二李一陈”部,其以泰山压顶之势,拟将江南新四军消灭在黄桥一带。

粟裕指挥的全部兵力仅有7000人,战斗部队不过5000人,而且背靠长江,属于兵书所说的“绝地”,似乎必死无疑。

可是,粟裕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其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一一挫落来犯之敌,取得了震惊世人的“黄桥大捷”!

此战结束,韩德勤老本输光,新四军控制了苏北60%的区域。

因此,我领导人盛赞黄桥决战“对全国有绝大意义”。

紧跟在韩德勤脚后跟前来向粟裕挑战的是侵华日军。

日军增调一个旅团、并纠合投降的3.7万余国民党军气势汹汹地扑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粟裕以有限的兵力与敌反复争夺各战略要点,在敌人的包围圈内来往驰骋,曾在一天两夜的时间军100余公里,以一支军队逐次在四个方向出击,打得敌人叫苦不迭。

随后,粟裕又首创了中共第一支海军(该海军即为今天东海舰队的最早前身之一),大力打击海上土匪武装和近海日伪军、开辟海上交通线,沟通了苏中与山东根据地、浙东根据地的联系。

在1942年,粟裕以整个苏中分区为一盘棋,先后举行了石港攻坚战、海门袭击战、如西反击战、二鸾歼灭战等较大的战斗,相继打破了日军的一、二、三期“清剿”。

1943年,针对日军“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粟裕提出“以公开的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的反“清乡”方针,发起曹家埠战斗,全歼伪军1个营200余人,乘胜拔除孙家窑等据点。随后,攻克三阳镇等日伪军12处据点,摧毁40余座碉堡。

这一年,粟裕率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作战624次,袭击和攻克金沙等重要集镇的日伪军据点,平毁碉堡108座,毙伤日伪军15054人,生俘日伪军11949人。

时间进入1944年,日军在苏北的势力开始走下坡路,粟裕抓紧时机,发起车桥战役,打掉三泽大佐以下日军460余人,其中活捉24人,歼灭伪军500余人。

该战,乃新四军抗战期间最大的一次胜仗,是为“车桥大捷”。

1944年的一年时间内,粟裕指挥所部与日伪军作战825次,共歼日伪军1.6万人。

而在对日伪作战的同时,粟裕还带部分主力渡长江南下,向东南沿海发展,在浙江天目山三战国民党顾祝同派来的部队,歼敌1.36万人,狠狠地报了“皖南事变”的一箭之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共和谈开始,我领导人亲赴重庆,与蒋展开对话。

华中敌占区南面的高邮尚有日军1000余人及伪军5000多人,这些人在国军的背后撑腰下,拒绝向新四军投降,残忍地将新四军派往受降的人枭首示众。

那就只能用武力解决问题了。

在中央和新四军军部的授意下,1945年12月19日,粟裕发起了高邮战役。

仅仅一个星期,日军便不住了,他们在12月26日举起了白旗。

随后,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大佐出城缴械投降。

岩奇大佐把自己的指挥刀呈献给粟裕,讪讪地说:“谨将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国将军。”

高邮战役中,粟裕共歼敌5000余人,其中日军11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61门,枪支4308支。

此战结束,粟裕完成了华丽蜕变,成长为我领导人所说的“最会带兵打仗的人”,不久之后,便走上了千军横扫如卷席的解放战争战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