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第18卷 漢紀十

漢武帝元光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

【原文】

弘每朝會,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廷爭。於是上察其行慎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大說之,一歲中遷至左內史。

【譯文】

公孫弘每當在朝廷討論問題時,總是列舉陳述事情的端緒,讓武帝自己抉擇,不肯在朝廷之上與武帝當面爭辯。因此武帝看出他爲人謹慎厚道,善於辯論,熟悉文書法令和具體的官府公務,又會用儒術加以文飾,對他非常欣賞,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內史。

【解析】

有句話這麼說,寧爲文帝狗,不爲武帝臣。

文帝說的就是漢文帝,妥妥的仁君,對百姓、對大臣都很好。

武帝說的就是漢武帝,也不能說他是暴君,就是在武帝手下做官屬於高危行業。

漢武帝十幾個丞相,能有好下場的沒幾個,絕大多數要麼自殺,要麼被治罪。

上面材料提到的公孫弘就是在漢武帝手下做了丞相,並且老死任上得以善終的。

只不過材料發生的時候,公孫並沒有成爲丞相。

他守孝之後入仕已經70多歲,起步還只是金門待招,不過一年之後就成爲左內史,相當於首都地區的行政長官之一(還有一個右內史)。

爲什麼提拔這麼快?

咱們之前說,提拔快不快,要從領導的角度去考慮分析問題,也圍繞這個說了不少。

今天就通過公孫弘的經歷來繼續分析這個問題。

看看公孫弘做對了什麼?

1.尊重選擇權

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廷爭

說選擇權,亦或者可以說是決策權。

公孫弘在面對漢武帝的時候,把決策權交給了漢武帝,讓漢武帝自己選。

還記不記得對田蚡的分析?

他就是對漢武帝各種磨,只要田蚡說的事情,漢武帝基本上都會答應同意。

好像是漢武帝虛心納諫,、君臣情深,但其實卻觸碰了漢武帝的決策權。

職場中,大多數人都有一種習慣,想讓領導自己的想法來做。

但是,領導想問題,有他自己個人、層級附加的的角度,更有事關他權力的角度,這些你不在其位未必能夠想的到。

要是事事都聽你的,你說什麼就是什麼,那他這個領導算什麼?領導的權力又如何體現?

因此,高明的職場人,不會替領導做決定,而是給領導選擇。

讓領導來拍板,讓領導在拍板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的控制權和權力感。

更有厲害的,通過給方案的多樣化,來引導領導做選擇,這裏暫且不表。

顯然,公孫弘就深諳其道。

要是遇到漢武帝不同意呢?

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

這就是公孫弘的做法。

不爭辯,不爭執,漢武帝說怎樣就怎麼樣。

自己說了,領導不聽,那就全力執行領導定下的東西。

千萬別搞得領導不聽你的,你就和受氣小媳婦似的。

2.做好輔助

之前提過,看似高位者有很大的權力,可高位者也是人。

時間有限、經歷有限、知識見識同樣有限。

古代漢武帝是如此的,現在公司老闆乃至於一國之領袖更如此。

你以爲所有決策都是他一個人想的?

背後有無數智囊的功勞。

對於這點,公孫弘做的非常到位。

弘每朝會,開陳其端

說白了就是把一件事好的一面、壞的一面都說透,擺在漢武帝面前,充分提供決策。

像有些人對領導涉及到決策討論就多走了一步。

要麼就給領導說這個怎麼怎麼好,要這樣做。

要麼就給領導說那個不行,別這樣搞。

怎麼做事要你來教?你是領導還是我是領導?

這是爲什麼勸諫很少皇帝喜歡聽的原因之一,這個放在職場中同樣如此。

招攬提拔人上來,是做事、是幫忙、出主意的,不是找個大爺來指手畫腳的。

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身份。

3.反向合理化

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

按照譯文的意思。

這前面五個字“習文法吏事”,是熟悉文書法令和具體的官府公務,可以算是個人工作業務能力,這東西沒什麼好說,想往上爬,這個是基本。

關鍵是後五個字“緣飾以儒術”。

個人認爲,這就有兩層含義了。

其一,漢武帝喜歡儒術,公孫弘如此這般,未嘗沒有投其所好意思。

其二,就是反向合理化。

說反向合理化,其實容易說偏。

簡單來說就是,漢武帝想幹個事情,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對。

公孫弘跳出來,用儒家的學說把漢武帝提的這個事情說明白了、說清楚,給這個事情提供理論依據,讓這件事情變得合理、合情甚至合規矩、合古法。

要是還不理解,再說個例子。

你們領導想週末團建,不少人反對,響應者寥寥無幾。

你跳出來,說團建好,能出去旅遊看看,又能增進彼此關係,而且不少公司有這樣先例,等等叭啦一堆。

讓週末團建這事,理所當然,甚至理所應當。

說反向合理化容易說偏,因爲這個反向合理化,用的不好容易被看做是捧領導臭腳、變相拍馬屁。

所用之人更會被人當做領導的走狗、馬屁精、小人等等。

但是,從領導的角度來看,他需要有人來爲自己搖旗吶喊。

公孫弘的存在,某種程度就迎合了漢武帝的需求。

在酸公孫弘的同時,人家公孫弘就是成爲了內史之一,後來更是丞相。

所以,有些東西看起來你心理上過意不去(包括我自己也是),但是有的時候的確有用,這個是不能否定的。

所以說,爲什麼公孫弘提拔這麼快。

咱們從漢武帝的角度看。

有能力(習文法吏事)、有見識(弘每朝會,開陳其端)、不讓武帝難堪(不肯面折廷爭)、充分尊重漢武帝選擇決策權(使人主自擇)、又能支持推進漢武帝工作(緣飾以儒術)。

這樣的人才,幹嘛不用?幹嘛不重用?

【啓發】

職場中要提拔需要能力,這是正確的廢話。

但是要什麼樣的能力?很少人會深入的探究。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在之前的分析其他《資治通鑑》段落的時候也提到過不少。

關鍵核心還是從領導需要入手。今天再補充幾點。

1.對權力的敏感意識,尊重領導的權力,在權力上不存在威脅,至少感覺上是如此的。

2.做好輔助工作,所謂輔助,可以提意見、建議,但是你本質還是來幹事的(出主意也算),不是讓你來教領導做事的,這是意識和權力的顛倒。

3.基於領導自身利益、權力穩定等一系列需求,定向!定向!定向!(重要的事說三遍)給予價值。不要你覺得你有能力、能貢獻價值,你想在一個組織內上位,必須要讓領導認可且覺得你有價值、有能力。商品經濟講

供需關係,職場中領導和下屬同樣也講供需關係。

#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