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國內最火的綜藝大概是《演員請就位2》。

這檔綜藝也非常的神奇,演員表演爭議無數,導師懟人言論不斷火出圈。

24日晚,這檔綜藝播出最新的一期。

其中李誠儒在《霸王別姬》過後,沒有看過陳凱歌其它電影。

因爲《霸王別姬》標準定得太高,他到現在都沒有看這部之後的電影。

陳凱歌聽到這句話過後,非常的不滿意。

但人家是文化人,說了”“他是生活和沉浸在過去時代中間的、感受到過去時代夕陽的一位老藝人。”

這種“陰陽怪氣”的方式,用來揶揄李誠儒落伍了。

今天並不分析這檔綜藝上的表現,還是分析下陳凱歌吧。

陳凱歌到底是怎麼掉落“神壇”的。

陳凱歌與第五代大導演

既然要說陳凱歌如何掉落“神壇”。

那麼,自然先分析下陳凱歌如何封神的?

我個人認爲,還是那個“英雄造就時代,時代成就英雄”那個老話罷了(當然他們不是英雄,文化人罷了)。

第一個時代,自然就是1978年的“改革開放”了。

在此之前,國內文藝圈什麼情況大家清楚。

這倒並不是78年過後,張藝謀等代表的五代導演就上位。

這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但當時電影主流還是他們的前輩。

也就是謝飛、吳天明和謝晉等第三代和第四代導演。

《城南舊事》《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盜馬賊》等等。

如果按照時間算,70年代末期與80年代,這段時間是三四代大導演的時期。

第五代導演開始冒出頭,則是在80年代中後期。

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黃建新、吳子牛、孫周、夏鋼、霍建起、馮小寧等等,第五導演的履歷便不追溯了。

這當中有部堪稱轉折點的電影。

1984年的電影《一個和八個》。

1983年,廣西電影製片廠,破格成立了張軍釗、張藝謀、肖風、何羣四個應屆畢業生爲主的“青年攝製組”,讓他們拍攝一部電影《一個和八個》。

這部電影被喻爲被列爲“第五代”電影人的第一部作品

在此過後,張藝謀等人正式進入電影圈。

1987年,張藝謀獨立執導的《紅高粱》問世,首部電影就獲得了國內外多項重磅大獎。

在此過後,整個90年代都是張藝謀的巔峯時期。

不過,陳凱歌導演電影的時間要早得多。

1984年就拍攝了首部電影《黃土地》。

86年拍了《大閱兵》,87年拍了《孩子王》,91年拍了《邊走邊唱》。

1993年,陳凱歌交出中國影史永恆神作《霸王別姬》。

反正第五代導演的情況,大概如下。

80年代中後期,從冒出頭到成爲內地電影的中流砥柱。

整個90年代時期,第五代導演電影生涯達到巔峯,在國內外取得中國電影當前都無法企及的成就。

如果單純來看履歷和成就。

張藝謀出手就是巔峯,巔峯一直延續到商業片時代。

陳凱歌開始是積累,磨礪幾年達到巔峯了。

《霸王別姬》前後幾部文藝片,可能因爲“文藝氣質濃郁”觀衆那裏有爭議,但電影圈內評價不低。

比如之前的《黃土地》《邊走邊唱》《孩子王》。

之後的電影《荊軻刺秦王》《和你在一起》等。

糾結的第五代導演

陳凱歌和第五代大導演爲何能封神?

它就是在中國“改革開放”過後,當時風起雲湧的中國社會。

當時整個社會的文化思潮,其實是“反思文學”和“傷痕文學”的天下。

我們不能說沒有張藝謀,陳凱歌,在時代推動下也會誕生“王藝謀”,“李凱歌”之類的導演。

但50年代出生,從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陳凱歌們。

他們確實更瞭解那個時代的文化精神,最終結合個人機緣從而成功。

2001年,中國簽署WTO全面進入了市場化。

這就是中國電影下一個時代的轉折點。

在上個時代獲得巨大成功的第五代導演們,他們毫無疑問擔起這個時代“中國電影商業時代”發展的擔子。

不過,“影視工業”這個東西它不是憑空來的。

它需要一代又一代電影人摸索,挖掘和建立,而且還和這個國家背後的工業實力息息相關。

美國好萊塢,日本電影,與後來的韓國電影莫不是如此。

但成長於特殊年代,第五代導演藝術片巔峯時期,背後工業實力根本不行的中國。

當時根本沒有商業電影這一套。

陳凱歌們也不知道怎麼拍商業大片。

香港電影人要了解一些,同時已經北上,但有各種磨合的問題。

然而“天降大任於斯人也”。

張藝謀們作爲內地電影人領軍人,不上也得硬着頭皮上。

於是乎,他們拍出了大量他們以爲的商業類型大片。

時間已經過去十多年了,我們回頭來看,這些電影其實還不錯(主要是後來國產電影更爛的襯托)。

實際上,這批電影除了極個別電影。

比如張藝謀的《英雄》,後來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

第五六代導演這個時代拍的絕大多數商業片,都有着這樣那樣的問題。

如果從電影角度上分析,差不多就是。

它們有商業片的大明星、大特效和大場面。

但在故事劇情上面,要麼簡單到流俗,要麼複雜到爛俗。

其實,一個詞很好形容第五代導演商業片的問題。

——糾結!

陳凱歌如何掉落“神壇”

張藝謀糾結,陳凱歌糾結,姜文糾結。

反倒是掛了個尾巴,不算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剛沒那麼糾結。

所以,馮小剛拍的商業大片反倒市場意義的好看一些(簡單純粹)。

他雄心勃勃想拍的史詩大片《1942》問題不少,我個人覺得這是能力問題,而不是糾結的問題。

由於主要是寫陳凱歌,張藝謀等其它導演不提了。

實際上,第五代導演當中最糾結的也是陳凱歌。

而且是那種“文人式鑽牛角尖”式的糾結,如果準確形容陳凱歌后來拍的電影。

大概是一部電影的審美和內核是陽春白雪式的大道理,但內容和形式卻是下里巴人式的商業元素。

陳凱歌每一部商業大片。

除了題材和《霸王別姬》相近的《梅蘭芳》,還有講“網絡暴力”他相對不懂的《搜索》。

其它每部電影陳凱歌都陷入了這種無比糾結的狀態。

比如陳凱歌電影的轉折點《無極》。

這部電影從類型上看是部東方魔幻大片。

如果從電影角度上分析,你要說這部電影爛,它好像又不爛。

全明星陣容不提。

電影的美術,攝影,服化道和特效方面等等。

它在當年中國電影當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雖然日本元素濃郁了點)。

如果你找電影的內容內核。

裏面有着一堆宏大和有着隱喻的魔幻設定,與充滿了詩意的臺詞。

“真正的速度你是看不見的,就像風起雲湧、日落生息,就像你不知道樹葉什麼時候變黃,不知道你的孩子什麼時候長出第一顆牙,不知道你會在什麼時候愛上一個人。”

那麼,《無極》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那就是沒有完整的故事劇情和角色塑造。

再好的概念設定與臺詞,它是撐不起一部架空魔幻電影的。

這個問題放到網絡小說當中都成立,何況一部時間有限的電影。

《趙氏孤兒》男主角程嬰的糾結,就是陳凱歌的糾結。

程嬰在親生兒子和莊姬的託付之中糾結,中間程嬰是否要讓趙孤爲自己復仇而糾結,後面程嬰是否要讓趙孤去復仇而糾結——

《道士下山》因爲改編徐浩峯小說,而原著我看過。

這部電影實在無法冷靜,故不做出評價。

《妖貓傳》也是如此。

前半部分就是白居易聯手空海破案,與徐克的《狄仁傑》其實差距不大。

只是將狄仁傑的詭祕江湖,給換成了離奇的幻術。

如果後面兩人正常破案,最後大戰幕後boss,特效和劇情處理到位些,它就不失爲一部優秀的國產商業類型大片。

但陳凱歌不能這麼拍。

這麼拍了他還是頂級導演陳凱歌麼?

電影后半段敘事轉換,變成所有人爭奪“混血楊貴妃”,用來隱喻人人都愛的大唐盛世的逝去。

中間夾雜着用幻術隱喻權謀,唐密和夾雜東瀛文化的處理。

它仍然是非常糾結的。

糾結到上映的時候觀衆爭論不已。

尾聲

要說陳凱歌爲什麼糾結?

這也不是陳凱一個人糾結不是嗎?

中國第五代大導演都很糾結,只是糾結的程度有高低而已。

《八佰》《金剛川》上映後,管虎代表的第六代導演也糾結。

我個人認爲,第五代導演成長的年代形成的文化認知,與好萊塢大片,日韓和中國香港式的商業大片不同。

最重要的是,與當前中國觀衆的精神需求也不同。

如同在當下大國崛起,文化自信崛起的背景環境之下。

比如近年大熱的各種主旋律電影。

中國年輕觀衆甚至很多觀衆,他們是真的就想看簡單純粹,真實而又敬畏的當年那種革命精神。

結果呢?

《攀登者》類的香港電影人根本不懂。

因爲他們壓根不是一個環境成長起來的。

管虎的《八佰》《金剛川》輿論爭議無數。

原因是自己個人特殊的想法太多(還很多額外騷操作),內核不簡單也不純粹(思想表達甚至有巨大的爭議)。

陳凱歌拍的商業大片,其實就是這種糾結。

說到底:拉不下面子,放不下高傲的身段;既瞧不起普通觀衆,又想要普通觀衆撐 起來的商業上的成功——

最後,陳凱歌並不是一步一步掉落“神壇”。

而是他們這代電影人就是這樣。

中國發展太快十年一變,文化思潮風起雲湧。

當年時代將他們推上了那個位置,這個時代他們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另外,陳凱歌當前確實還沒拍過主旋律大片。但《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篇證明了,他拍主旋律也很糾結。

前幾天官宣《長津湖》陳凱歌是聯合導演。

我已經有些擔心這部戰爭片了。

一邊是觀衆和時代需求簡單純粹的“主旋律”電影。

而電影人交給觀衆的卻是無比糾結的電影。

希望中國電影加油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