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身农民,在争夺天下的道路上,杀伐果断,与他同时代的枭雄,诸如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都死在了他的刀下,为了打垮元朝,他连续十几年不断兴兵北伐,直至彻底俘获元朝自皇帝以下,几乎所有人,包括太子、亲王、公主以及妃嫔,元帝也因为权势尽失,而被其他部落杀了。

不仅如此,朱元璋登基之后,对所有可能威胁到朱家皇位的人,也是赶尽杀绝,即便是功臣,也毫不手软,因蓝玉案牵连的功臣名将超过1.5万人,胡惟庸案直接导致3万多人被诛杀。在治理国家方面,朱元璋还发明了一系列酷刑,像剥皮、抽肠、刷洗等,无所不用其极。

不过,如此心狠手辣、有仇必报的朱元璋,对待高丽、日本等国,却又“完全不一样”。朱元璋登基之后,特意派遣使者前往高丽、日本宣示“上国权威”,要求俯首朝贡,但高丽与元朝暗中来往,日本更为嚣张,不仅强硬地拒绝了朱元璋的要求,还杀了大明的使臣,甚至经常性地骚扰大明海疆,大肆掠夺。

面对这么嚣张的措尔小国,朱元璋也是非常恼火,他曾扬言要灭了日本,但冷静下来之后,不但没有派兵征伐日本、高丽,反而在临终之前列了15个“不征之国”,高丽、日本还排在最前,这也成了大明朝的祖训,一直传续,告诫后代子孙不得恣意讨伐。

从表面来看,朱元璋忍气吞声,没有发兵,但并不是打不过,更不是害怕。洪武二十八年,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八岁了,自知时日不多的他,在《皇明祖训》中提到:“凡海外夷国,如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西洋、东洋及南蛮诸小国,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在朱元璋眼里——

首先,高丽、日本等海外国家都是小国,不值得兴兵攻打他们也没有为患中国的能力,所以只要他们安分守己,不要僭越王师,就可以不去征讨。反之,“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则不可不讨。

其次,这些悬在海外的国家,的确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山高路远,还有大海隔开,真要兴师问罪,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即便速战打赢了,占领了土地不能供养中原,俘获的民众也不会心服,迟早是个祸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投入和产出不对等,划不来。元朝就吃了这仿麦呢的苦头,他们曾多次派兵征伐日本,但次次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不过,与此同时,与这些“不征之国”相对应,朱元璋把西北胡戎(即漠北,包括鞑靼等)列为世仇,一定要时时防备,最好能够赶尽杀绝,“但胡戎逼近中国西北,世为边患,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从这一点来说,“不征之国”可以理解为“懒得征伐的小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