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大型基礎軟件如何“去美國化”?四位權威專家這樣說

[環球時報赴長沙特派記者 趙覺珵 陳青青]雖然中國網信行業在過去十幾年中發展迅速,但在芯片與基礎軟件領域始終存在短板,這也經常被業內概括爲“缺芯少魂”。隨着近年來美國相繼對華爲、中芯國際等中國企業舉起制裁大棒,“卡脖子”的狀況更讓人們感受到“缺芯少魂”之痛。儘管現狀令人擔憂,但也並非缺少希望。在近日由中國專業IT開發者社區CSDN等主辦的“長沙·中國1024程序員節”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等多名中國網信界資深人士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在他們看來,中國通過體系建設與實踐創新,已經在逐漸將扼喉嚨的這隻手推開。

短板與卡脖子

所謂基礎軟件,包括操作系統、工業軟件、數據庫等,相比普通用戶日常接觸的各類App,這些基礎軟件提供了更爲底層的支撐,但也面臨着更大的“卡脖子”風險。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宣佈將華爲列入“實體清單”,華爲手機搭載的安卓系統或面臨斷供風險,這也迫使華爲將作爲備胎的“鴻蒙”系統推到臺前。2020年6月,美國宣佈對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哈爾濱工程大學實施制裁,禁止兩所高校使用美國MathWorks公司開發的MATLAB軟件,該軟件被廣泛用於理工科研究中。

“從華爲事件以來,我們已經發現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如硬件領域的芯片以及一些大型基礎軟件面臨斷供停用的風險”,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比如操作系統與工業領域常用的CAD、CAE等軟件,都還在使用西方提供的,這也要求我們迅速把短板補齊,不至於在這些方面受制於人。

在軟硬件補短板、實現自主可控的過程中,去“IOE”是最常被業內人士提起的。所謂“IOE”是指IBM的高端服務器、Oracle(甲骨文)的數據庫以及EMC的高端存儲,“IOE”在銀行、電信、電力等行業被普遍使用,構成了企業的IT系統的軟硬件基礎。航天科工集團信創工程副總設計師穆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IOE”在全球範圍內處於壟斷地位,不僅是中國,日本、俄羅斯、歐洲都希望可以找到取代“IOE”、實現自主可控的軟硬件系統,以保障國家的信息安全。

上海博科資訊公司副總裁蔣正華也向《環球時報》記者分析了目前中國企業管理軟件高端市場被國外企業壟斷的現狀。企業管理類軟件(ERP)往往涉及企業的供應鏈、財務、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各環節管理,存儲有大量經營管理數據,目前全球最知名的此類軟件是SAP,該系統由德國SAP公司開發,而該公司有美資參與。

“中國超過一半央企的核心繫統採用SAP,它們的信息數據通常與國計民生甚至國家安全息息相關”,蔣正華舉例稱,如果中國的石油數據被泄露,那麼中方在對外能源談判中可能會面臨“裸奔”的情況。因此,中國確實需要在部分領域用國產軟件替換SAP以提升信息安全性。此外,蔣正華還提到,中國企業在SAP上花費巨大,一些頭部央企已經在其中投入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元人民幣,成本是非常高的。

中國體系與創新

“我們有短板,別人就可以‘卡我們的脖子’,爲免除後顧之憂,需要國家有計劃、有步驟地採取措施彌補短板。我們希望做到,當發生進一步的‘脫鉤’時,中國可以不受到較大影響”,倪光南表示,事實上,中國一些企業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很多事情,也有不少國產、自主可控的軟硬件達到“可用”程度,可以逐步替代西方體系。

穆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於航天科工集團的特點,從很早開始就在信息化領域實現自主可控,並且將探索出的模式在電信、金融、能源、軍工、黨政等關鍵領域推廣。如今,這套“中國體系”已爲30多家企業替換掉美國的“IOE”體系。穆森舉例稱,國內一家運營商在今年實現了全球首例直接替換“IOE”,僅用時3天就在系統零改造的情況下,用具備獨創核心技術的數據庫替換掉甲骨文的數據庫,2臺IBM服務器也被國產的12顆低端CPU替代,這套系統已於今年6月底上線。

“必須承認的是,國產CPU面臨着單機性能較弱、與傳統IBM和英特爾硬件架構不同等問題,但通過軟件補硬件、量身定製以及多進程、多機模式聚合國產CPU算力等方式,中國體系可以做到去‘IOE’”,穆森表示。

除了通過“中國體系”的創新,令軟件得以補足硬件,中國企業也在一些基礎軟件領域取得突破。蔣正華所在的博科公司經過多年研發出的Yigo-ERP軟件,基於自主開發的代碼,可以實現對SAP的替代,並且已經在一家央企進行測試。“目前國內還沒有支撐大型企業的ERP產品,使用SAP等軟件的企業可能隨時被‘卡脖子’,但Yigo-ERP等軟件一旦替代成功,就實現了從‘掐得住’到‘掐不住’的轉變。”蔣正華表示。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翼輝信息董事長、SylixOS實時操作系統創始人韓輝分享了該行業的“中國成果”。據韓輝介紹,實時操作系統與人們常見的電腦操作系統或手機操作系統不同,其中小型實時操作系統多用於物聯網設備,而大型的多用於航天、軍工、高鐵等領域,“所謂實時,意思是系統需要在規定時間內迅速響應,我們平時用手機卡頓一兩秒沒關係,但在一些特殊領域,系統的反應速度需要以毫秒甚至微秒計算”,韓輝說,目前美國公司開發的VxWorks系統是最著名的大型實時操作系統。

韓輝說,由於應用的行業特殊,大型實時操作系統需要特定的安全認證,國內尚無通過這一認證的軟件。據韓輝介紹,其公司的SylixOS系統就是爲填補這一空白而開發的,其內核自主率達100%,目前正在德國進行相關認證。“如果獲得相關認證,國產操作系統就可以隨着產品一起,賣到全球各地,在軌道交通等領域確定一套‘中國標準’。”

“中國已經發展到一個階段,即國產的、自主可控的軟硬件可以開始替代國外產品”,倪光南說,在單項軟硬件上,中國的性能、指標與國外的差距已經很小,一些地方甚至可以說是後來居上。比如ERP軟件,中國企業推出的軟件更加符合需求,性價比也更高,國產操作系統也已經在政府系統開始更多使用。像“鴻蒙”在物聯網等新領域,已經可以與西方國家同臺競技,逐步擺脫依賴外國操作系統的情況。

體系成長還需時間

本月15日,美國國務院發佈的《關鍵與新興技術國家戰略》報告中詳細介紹了美國爲保持全球領導力而強調發展“關鍵與新興技術”,明確了20項關鍵與新興技術的清單,其中就包括高端計算、數據科學與存儲、分佈式分類技術。而在這些領域,中國已經並非“無牌可打”。

倪光南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國內不少領域的軟硬件在從不可用成長到可用,並正在向好用發展,“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相比單獨的軟硬件,構建技術體系和生態系統的難度更大。”倪光南說,西方有歷史積累,中國的落後更多表現在體系上。韓輝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雖然SylixOS在操作系統層面可以完全脫離美國,但從生態來講還存在一些依賴,從一個操作系統建立到嵌入式生態的完善需要時間。

多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人士均表示,中國在網信領域實現自主可控,既需要創新,也需要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穆森對《環球時報》記者坦言,在涉及大量敏感技術的航天領域,中國一直受到外國限制,這也迫使航天系統必須獨立自主進行研發,“我們很多東西都是先用能用的東西,然後再慢慢創新、改革,才發展到現在的程度”。“目前,中國網信領域也是在進行階段性替換,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基本邏輯已經打通。”

在中國探索自主可控的關鍵軟硬件之際,一些外媒開始關注中國是否會脫離現有的國際體系。“必須強調,‘技術脫鉤’是美國強加於中國的,而非中國主動這麼做的”,倪光南表示,“中國向來主張開放創新,這也是我們會堅持的。但中國認識到,很多關鍵技術我們從外人手中拿不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因此必須對未來的各種情況有充分準備。”

韓輝認爲,中國追求的並非全部國產化,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避免關鍵點被“卡脖子”,比如芯片製造、操作系統,只要掌握了這些技術,就不會受制於人,反而可以利用這些關鍵點整合優化中國相關產業的供應鏈和市場。

責任編輯:祝加貝 SN23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