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们再也没有在荧屏前看到一个像当年马季那样的相声演员,能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他手上诞生过无数经典之作《找舅舅》、《宇宙牌香烟》……爱才惜才的马季同时不忘为相声业培养新人,姜昆、冯巩、赵炎、刘伟……马季的徒弟们现在大多都已经成为了能够在中国喜剧界独当一面的人物。

但是在重视师承传统的相声行业,半路出家的马季尽管占据了主流之路,却常常被一些人视作格格不入的异类,如今我们时常谈到的相声前辈大师也往往都是马三立、侯宝林等人,"马季"这个名字被观众淡忘忽略,但在我心目中马季是最当之无愧,同时也是最被低估的相声大师。

相声与马季

相貌之"相",声音之"声",相声自清朝咸丰年间从民间兴起,源于在北京天桥耍把式卖艺的闲散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声的各大流派也随之兴起。历经一百余年的兴衰荣辱,这个诞生于市井百姓之间的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成为全国性曲种。

这个来自于街头的艺术要走向更大的舞台,随之而来的是相声业内的一场大改革,传统与创新,催生了一批新时代相声大师。

马季这个名字是侯宝林先生给他改的,他原名叫马树槐,听上去有些略显普通。

成了演员之后,名字一定要响亮。当时国内正好有一部匈牙利电影《牧鹅少年马季》正在热映,侯先生顺势为他改名。在马季二十二岁前,一直从事着与相声无关的工作。

解放前夕少年马季为了讨生活来到上海宏德织造厂做学徒,当年学徒的日子很苦,不光是学生计本事,还要负责给师父端茶倒水。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马季还是有不少收获的,除了掌握了真本领,他还爱上了听相声听曲艺。

原来马季的师父有个话匣子,平日里没事马季总捧着那话匣子听个没完,从那时起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1953年,马季有了正式工作不过这份工作同样与相声无关,他考入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当上了一名卖书员,每月可以领到27块钱的工资还有了工人阶级的称号,让马季感到万分知足。

在日常的职工联欢大会上,马季尽情发挥着自己的艺术天赋,他凭借自学听会了几段京剧,并且最擅长模仿丑角,每次登台表演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这恐怕就是祖师爷赏饭吃。

1956年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因为马季素日就是单位的文艺骨干,单位推举他登上比赛的大舞台。马季只当做这是一场平常的演出,却没想到这次表演会改变他一生的轨迹。

马季回忆起被伯乐发掘的过程,先是刘宝瑞找到他,直接脱口而出一句:"你干专业吧!我看小伙儿挺有前途,我教你!"之后,侯宝林先生也来游说他学相声,马季当机立断放弃了已有的一切,加入了中国广播说唱团。

加入专业院团后,领导为半路出家的马季安排四个"顶配级"师父,分别为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郭启儒,这四位先生分别轮流教导马季,让他扎实了相声的传统技艺,也产生了对于创新相声段子的思考。

创作与马季

据统计,马季先生一生总创作过三百多段相声。虽说马季总共有四个老师,但是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还是侯宝林以及侯氏风格。相声表演有四大模式,分为"帅、卖、怪、坏",其中侯氏先生风格更偏于"帅",舞台形象潇洒,段子内容时尚,与观众生活贴近。

马季结合以上特点,走出了一条新路——"歌颂型"相声,新中国建设之初"歌颂型"相声是受众审美的主流,内容通常是围绕着英雄人物或事迹进行的故事描述,有着些许的教化宣传作用。

为什么说马季是被低估的大师呢?

原因就在于此:马季开创"歌颂型"相声,不光是对于演绎风格的革新,更是为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相声的生命延长。

毕竟在过去相声被称为"下九流",从事演出的艺人多半是文盲,撂地说相声全凭一张嘴,为了留住观众什么都敢演,什么都敢说,旧时的相声充斥着"荤口"、"脏活儿",传统段子当中也有许多封建内容亟待更新。

此时,"歌颂型"相声正好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所以如果没有马季,不知道今日的相声艺人该有几何?当然如果只把马季定性为"歌颂型"相声表演艺术家,那他的认识就太片面化了,马季其实最以讽刺型相声见长,例如经典的《多层饭店》、《五官争功》。

也是因为"讽刺类"作品马季一气之下与央视春晚"割袍断义"。自从1995年之后,春晚的舞台上再也没有出现过马季的身影,后来接受采访时他谈到其中的原因,竟是因为一次节目送审中与编导人员发生的创作差突。

当时马季送上审查的一段讽刺相声,内容意在机关人员人浮于事滥竽充数,这个作品十分受到审查人员的喜爱,但因故事的发生场景在单位厕所,央视认为作品反复"厕所"这个名字实在不雅,建议马季替换成"盥洗室"。

这下可让马季一下子发起火来,他不明白群众们每天都会提到都会用到的厕所,到底哪里不雅不文明不卫生,难道"盥洗室"就比厕所高级吗?生活中谁会将上厕所说成上"盥洗室"呢?

这简直成了脱离实际的创作,让马季实在不能接受,这时他才感到自己的创作还不够深刻,生活往往才是最大的讽刺!德云社创始人郭德纲,曾在一档节目中提到他自己一个悲观的看法。

他说:"如今的相声市场全部都是虚假繁荣,在商业演出的领域里,除了德云社红红火火之外,再没有其他演艺班社能够与之同台对擂,一家独大对于做生意来说从来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没人竞争的行业多半是即将没落的行业,只能说明现在爱听相声的人越来越多,不知道哪一天这行就完了!"

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从史料中知道"相声"是什么。

回首马季的时代,那是相声空前繁荣的一段时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等等新生娱乐方式迭起,谁还能坐得住听艺人在台上表演"三翻四抖",认真听一段相声呢?

这也恰恰是大师马季生前最担心的问题,没人听没人看从来不是听众的问题,如果东西真的好还是会有人重新走进观众席鼓掌喝彩的,现在相声行业的萧条,多半与人才稀缺有关。

那个辉煌的年代,就连文豪老舍都加入相声创作,艺人中有马季、侯耀文、姜昆、冯巩等等这样有真才实学的能人,而现在除了郭德纲和一家德云社再也没有别人,相声的前景在哪里?

马季先生最大的心愿是办一所有规模的相声学校,要有正规的一流教材,大量地培养人才。一个行业中真正的大师才会有如此的远见卓识,马季和他的艺术应该被更多人铭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