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期待值過高了。

個人的直接觀感是:不如《八佰》精彩,但比《八佰》更加主旋律。

《八佰》是大衆化的線性敘事,從頭到尾敘述一場戰事。

而《金剛川》是多重視角的敘事結構,從士兵、對手、高炮班、橋等多個角度講述同一個故事;以美軍“炸橋”的不同方式爲時間點(B26轟炸橋體——榴彈炮炸斷橋體——夜間突襲炸掉高炮——延時炸彈爆炸——B29燃燒彈轟炸橋體),反反覆覆的、全面且深入的還原,記錄了以張飛、老關、高連長、劉浩這羣“最可愛的人”志願軍戰士修橋、守橋、過橋的感人事蹟。

這一講故事的手法很像大神諾蘭的《敦刻爾克》,分別從海、陸、空三個層面回憶“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從不同的視角充分的展現一場戰事的全過程,並在回顧與重複的同時,不斷的強化故事的戲劇衝突,引發觀衆的懸念期待,凸顯主要人物的個性特徵,渲染全片的主題情緒。

但同時也會存在一些隱患,個別觀衆會產生一種“車軲轆話來回講”的錯覺,拖慢了整體的敘事節奏。

就藍雨星城的個人感受來說,之所以覺得不如《八佰》精彩,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我記得,看《八佰》的時候,有很多激動人心的大場面和動情點。但是看《金剛川》時,這種感覺就不是很強烈。尤其是看到第二段“對手”的時候,我甚至有點不太明白,爲什麼要花這麼大篇幅去描寫美軍這位“勇猛且堅定”的“死磕式”飛行員。是以對手的堅持不懈、英勇無畏來襯托我們的志願軍戰士更加的“勇猛而堅定”嗎?

張譯飾演的張飛與吳京飾演的老關因爲爭“暴露炮位”而體現出的“互懟式兄弟情”雖然非常感人;張飛爲了給兄弟報仇、爲了保護大部隊過橋而燃火吸引敵機,大炮對飛機正面剛的場面雖然非常的燃;張飛的左手左腿被炸斷依然堅守崗位最終用高炮擊落敵機的段落雖然也非常的解氣。

但講真,全片唯一讓我淚湧的只有最後一幕——戰士們用血肉之軀築成一道“人橋”,確保大部隊按時奔赴前線。

這一幕,是全片情緒的爆發點,也是導演從不同角度,層層遞進、層層詮釋、層層鋪設的結果。同時,它也點明瞭導演最想表達的的主題:後代人的幸福只有靠我們每個人去拼了!

PS:

鄧超的江西話真是絕了!他飾演的高連長問戰士們是否能聽懂他說的話這一設計,是全片的亮點,也是唯一的能讓觀衆暫時放鬆的笑點!這也再次印證了魏巍那句名言: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我們的志願軍戰士!他們不僅僅是保家衛國的英雄,也是有血有肉、曾那麼鮮活的、可愛的人!

作者:藍雨星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