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普京展望技術合作,中國軍工已今非昔比,有哪些可交流?

據塔斯社10月22日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當地時間22日談到俄中關係時表示,俄中定期舉行海上和地面聯合軍演。他說:“我們互相交流軍事建設領域最好的經驗。我們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已達到很高的協作水平,而且,這並非只是交流產品或買賣軍事產品,而是交流技術。”

在過去幾十年當中,中國幾乎是單向地從蘇聯/俄羅斯獲取軍事裝備和軍事技術。但最近10年來,隨着中國國防工業的高速進步,局面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中國對俄羅斯,已經從技術引進進步到了技術交流與合作的階段。那麼雙方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何在?我們不妨把軍事技術簡單地分成陸、海、空、天、核、電這6個領域來分別探討。

在陸軍兵器方面,又大概可以分成坦克裝甲車輛、火炮、導彈、輕武器、運輸車輛、工程設備等類別。

在坦克裝甲車輛方面,筆者認爲,中國已經超越俄羅斯,實現了一定的領先水平。這其中的決定性因素有二:中國攻克了先進大功率柴油機和自動變速箱技術,俄羅斯並沒有;中國攻克了先進光電火控系統,俄羅斯卻失去了蘇聯時代唯一的火控廠。另外還有些小的方面,例如中國掌握了先進坦克穿甲彈的製造技術,俄羅斯卻沒有。但這並不意味着俄羅斯沒有任何技術訣竅可以拿出來作爲籌碼,俄方在先進裝甲材料方面還是有所建樹的,有技術交流的價值。此外,中國主要車輛廠在必要的工序上已經實現了自動化、機器人化,這是俄羅斯完全不具備的條件。

在火炮方面,中國也已經取得顯著優勢,特別是火炮的自行化、射擊自動化方面,已經把俄羅斯甩開很遠。在導彈技術領域,俄羅斯雖然有數量繁多的反坦克導彈型號,但先進型號的缺乏和電子技術的落後,讓這些導彈只能以低價、大威力作爲賣點。

在卡車領域,中國佔據絕對優勢。在過去40多年裏,中國從歐洲國家大量引進先進卡車技術,並在此基礎上實施自主創新,已經能夠拿出先進型號,與國際大廠正面競爭。俄羅斯卻逐步邊緣化,甚至需要從中國和歐洲進口發動機才能支撐新型卡車的研製。

在工程機械領域,俄羅斯有着豐富的經驗和龐大的型號體系。雖然同樣飽受發動機性能低劣的制約,但工程設備對發動機極端性能的要求沒有那麼突出。因此,雙方有着不少可以交流的地方。

不過在輕武器領域卻是俄羅斯遙遙領先,中國新一代5.8毫米槍族剛剛問世,遠遠談不上成熟。俄羅斯卻在長期實戰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輕武器研製科研規律,不但持續推出優秀型號,也是國際市場上的出口大戶。中國警方近年從俄羅斯進口了T-5000高精度狙擊步槍,反響不錯。

如此看來,在陸地領域,中國裝備已經在多數領域佔優。俄羅斯如果能從中國獲得柴油機、自動變速箱、火控系統等主要分系統的大批量供應,就能顯著提高陸軍裝備的戰鬥力。不過在一些細節化的問題上,比如人體工程學設計、勤務性能,甚至握把、按鈕、座椅等的具體位置上,中方缺乏來自戰場的經驗,這卻是俄羅斯的強項。這些用鮮血換來的知識,中方需要認真向俄方學習借鑑。

海軍領域是雙方可以緊密合作的一個特殊領域。

由於俄羅斯失去了黑海造船廠,碩果僅存的北方造船廠最多隻能製造中等噸位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俄試圖恢復大型主力戰艦製造能力的努力舉步維艱。坐擁四大戰艦製造廠的中國因此而擁有了明顯的優勢。試想20年前,中國還需要向俄羅斯訂購現代級驅逐艦,如今卻已經成爲海軍造艦大國,能生產055大型驅逐艦,出口054A護衛艦,局面翻轉令人感慨萬千。考慮到造船業的複雜程度和廣大涉及面,俄羅斯哪怕從中國直接引進技術、設計和主機,也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大型先進艦艇的研製能力,不妨直接進口整艦。特別是054A級的導彈武器系統、火炮與俄羅斯有着很大的兼容性、相同性,如果能大批交易,必將大幅度提高俄海軍戰鬥力。

另外,俄在海軍直升機方面依然具備一定優勢。卡莫夫設計局的反潛直升機在世界海軍裝備領域獨樹一幟,解放軍海軍進口的卡-27等型號頻繁出現在各類軍事演習中,受人矚目。

在雷達、聲吶、電子對抗等領域,中方擁有優勢,也有望成爲俄海軍唯一的貨源。

航母是雙方可以緊密合作的另一個領域。眼下俄羅斯的航母處在嚴重的困局當中,不但沒有錢製造新船,連舊船的修理維護費用也無法足額撥付。中國雖然已經擁有兩艘航母,並且可能在製造第三艘,但在使用經驗上還是非常不足的。這就意味着中方在相當多具體配套裝備的研製和使用上缺乏經驗,特別是艦載機。雙方有一定的互補性。

上面所說的僅僅是水面之上,在水下,俄羅斯依然保持着顯著的優勢。俄羅斯不但保持着37艘核潛艇的龐大水下兵力,而且擁有豐富的使用經驗,對於戰略核攻擊、反潛、反艦等戰法比較嫺熟,更有長期的全球巡邏和對抗知識。中國雖然正在研製和裝備新型核潛艇,但無論在數量和使用經驗上都有着很多的課程要學習。

在空軍裝備領域,筆者認爲中俄之間的優劣勢非常複雜。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很大程度上還高度需要俄羅斯,自行研製的各類發動機雖然進展很快,但無論技術水平還是產能尚且不能充分滿足航空兵部隊需要。不過在戰鬥機領域,殲20的出現和服役使中俄幾乎拉開了代差,除非蘇57能夠用某種方式證明自己同樣是真正的五代機。在運輸機方面,俄羅斯依然是老大哥,伊爾76雖然已經落後,但裝備數量和使用經驗遠遠超過運20。至於超音速轟炸機,俄羅斯有兩個老款現役型號圖22M和圖160,中國尚且是空白。在無人機領域,中國憑藉信息化優勢佔據絕對領先地位。在地空導彈領域,中俄已經呈現出平等競爭的局面,中方在高性能電子元器件方面的優勢明顯。至於預警機、電子偵察機等高技術機種,中方已經遠遠把俄羅斯甩在後面。

中方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短板,就是直升機。雖然直10、直19、直20等型號的服役,讓中國直升機裝備進入了世界主流,但是無論產能還是種類尚且不能滿足需求。俄方無論是技術合作還是批量供貨,都具有機會。

所以總體來說,雙方在空軍裝備領域存在着很多對等合作的機會,如果能聯合研製下一代防空導彈甚至戰略轟炸機,都是能夠雙贏的。俄羅斯還可以考慮求購一些自己無法研製的特種飛機和高性能無人機。

航天領域的中俄合作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歷史,但一直沒有形成規模。這主要是俄羅斯長期專注於和西方的合作,包括國際空間站、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等等。但自從美俄關係惡化,與西方的航天合作前景就顯然日益暗淡。美國本輪地月軌道空間站合作協議的簽約方當中,竟然沒有俄羅斯,顯然局面不算樂觀。所以,中俄航天合作的前景還是值得期待的。具體內容或許會包括俄羅斯如何進入中國建設中的空間站,兩國導航衛星的兼容互操作,以及正在討論的中國載人登月工程。在所有這些領域當中,俄羅斯賣點最高的合作項目就是重型火箭發動機,特別是出口給美國的RD-180。這種成熟的型號對中國的參考價值很大。相應地,俄羅斯方面會需要中國自主生產的各類宇航級電子元器件。即使在西方,這種元器件的生產廠家也屈指可數,西方政府很容易加以管制,俄羅斯的祕密採購幾乎已經無法進行了。只有轉向中國才能維持貨源。

 俄羅斯和中國都已經實現了洲際導彈的固體化和公路機動化

俄羅斯的核武庫規模至少比中國大一個數量級,而且核武器方面的任何合作都會非常謹慎。不過,雙方在戰略防禦方面卻有着重要的合作機會。美國是一個擁有三位一體核能力的超級大國,有手段從中國或者俄羅斯的任何一個方向發起核突擊。在傳統上,由於蘇聯/俄羅斯邊境線漫長,在美蘇軍控談判中喫了虧。條約要求,雙方都只能沿國境線部署13部雷達。但觀察美國的國土形狀就可以發現,用13部雷達足夠覆蓋全部邊境線,特別是北部邊境比較短。蘇聯/俄羅斯的北冰洋海岸線卻很長,考慮到東西兩線的部署需求,會在西伯利亞北部存在一個大缺口。蘇聯到了末期無計可施,只能在接近蒙古邊境的位置部署了一部雷達,雷達波束抵達北冰洋時,寬度就可以封堵缺口了。但這卻違反了協議,被迫拆除。

如果把中、俄的雷達網聯合運作,就可以形成一個幾乎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的預警網。彼此保護住對方的北線、南線。特別是中國並未與美國簽署任何軍控條約,雷達部署位置和數量不受限制。再考慮到中國擁有055這樣的強大海基雷達平臺,可以機動補盲,雙方的合作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在信息電子方面,中國幾乎具有一邊倒的優勢。由於投資匱乏、人才大量流失,俄羅斯的國防電子工業已經有多年裹足不前,甚至連軍用電子設備需要的基本元器件都無法提供,只能大量從國際市場上採購民用器件。當面對美國電子戰的時候,如果說中國尚且可以守住陣地,俄羅斯就幾乎是任人宰割。俄羅斯如果能從中國大量引進具備抗干擾能力的通信、指揮、控制類電子裝備,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不過這需要非常堅實的政治基礎才能實現。

上述所有合作,都需要建立在高度戰略互信和共同利益的基礎之上。除此之外,裝備合作還需要充足的經濟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