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將對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人才探索給予住房、戶籍支持

今天上午,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關於本市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情況的報告。

“本市聚焦重點,全力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表示,近年來,在保持製造業穩增長的同時,以高質量發展爲總目標,持續發力抓創新、引項目、擴投資、調結構、育主體,多措並舉提升製造業發展能級。

數據顯示,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產業,本市正加快落實“上海方案”。集成電路已集聚企業超過600家,2019年產業規模1706億元,約佔全國22%,吸引了全國40%的人才,承擔了50%的國家重大專項,成爲國內產業最集中、產業鏈最完整、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的地區,初步形成了張江爲主體,臨港和嘉定爲兩翼的“一體兩翼”空間佈局。今年1-9月集成電路製造產值增長5.3%。

人工智能,已集聚重點企業1116家,佔全國20%左右,產業人才佔全國33.7%,2019年產業規模約1477億元;獲批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入選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佈三批共41個人工智能“揭榜掛帥”試點應用場景。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重點企業產出793億元,增長21.3%。

生物醫藥,2019年產業規模3833億元,佔全國7.4%,其中製造業產值1320億元;院士、長江學者等高水平人才佔全國1/5,創新藥佔全國1/4。從“創仿結合”邁向“首發引領”,湧現出GV971、全景PET/CT、首款腫瘤電場治療產品等重大創新成果,其中GV971填補了阿爾海默茲全球17年無新藥上市的空白。今年1-8月生物醫藥製造產值增長0.5%,聯影醫療等抗疫相關企業銷售大幅增長。

本市推動重大項目建設,華力二期、和輝二期、積塔半導體、昊海生物、達闥機器人、燃氣輪機、大型豪華郵輪和LNG船等一批製造業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2020年本市在建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達87個。促進製造業投資增長,已連續11個季度實現兩位數增長,今年1-9月,製造業投資增18.7%,大項目對投資的拉動作用明顯,其中,集成電路重大項目投資增長超過100%,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投資增長超過20%。

吳金城表示,今年以來,積極應對新冠疫情對製造業的衝擊影響,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製造業在應急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復工復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支撐了經濟社會平穩運行。4-9月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1-9月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4萬億元,降幅收窄到下降1.1%;規上工業增加值收窄到下降1.9%。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成長,1-8月完成總產值8361億元,同比增長8%,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從2019年32.4%提高到39.7%, 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1.3倍,新能源增長20.2%,新一代信息技術增長10.8%。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和瓶頸,對標國際,製造業重點領域跟跑多,並跑、領跑少。"吳金城說,上海製造業重點領域的發展水平在全國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但對標國際,還存在較大差距,不少關鍵戰略環節受到制約,對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帶來較大風險。

另外,製造業創新投入不足,企業主體創新能力未充分激發,高成長性企業還不多。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佔據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高端的本土龍頭企業,特別是創新型民營企業總部。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供給尚不充分,仍需進一步強化保障。人才方面,缺少複合型、高精尖人才,基礎技能型人才也不足,工業從業人員減幅較大,人才安居、人才引進政策方面相比外省市有較大差距。土地方面,製造業用地缺乏制度性障,成本倒掛、戰略留白等導致用地難、用地貴,低效用地收儲及園區“騰籠換鳥”有待深入開展。

“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強產業發展、招商引資、服務企業‘三個統籌’,着力在製造業關鍵戰略領域,集合精銳力量取得突破,在新發展格局中找準發力點和突破口,加快構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優勢。”吳金城說,接下來,將高端產業引領功能作爲“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線,突出構建“3+6”的新型產業體系。聚焦發展三大先導產業,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從規模、質量上實現新的突破。增強集成電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圍繞國家重大生產力佈局加快重大項目建設;促進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推動“智能+”深度融合應用;提升生物醫藥產業鏈協同水平,推動醫企聯動,對接本市優質臨牀資源,推進“張江研發+上海製造”模式,高標準建設“1+5”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園區,促進創新成果轉化。

他表示,本市將加大政策創新突破力度,促進要素資源高效配置。充分保障製造業發展空間,劃定“工業用地保護線”,加強工業用地的用途管制;用好“工業用地容積率不低於2.0,通用類研發用地容積率不低於3.0”的創新政策,提高產業經濟密度;探索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土地政策,提高單一用途產業用地的混合用地比例,支持低效用地的及時收儲、及時供地,做到“地等項目”“房等項目”;進一步簡化環評審批、建築許可、竣工驗收等流程,縮短審評週期。大力引進培育高端產業人才,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加強緊缺產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育,探索在住房、資金、戶籍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