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中學生正處於熱情高漲、激情澎湃的時期,有時候情緒激發起來難以控制。情緒不穩定、愛發脾氣是中學生中常見的一種不良情緒。

男孩子主要表現爲易受激惹,不聽從家人意見,故意對着幹,聽到一句不順耳的話就火冒三丈,脣槍舌劍加以還擊;女孩子表現爲多愁善感,不能批評與說教,動不動就不理人,用力關起房門,通過摔打東西,或故意遊蕩在外不回家來表示對家人的反抗或引起人們的重視。

他們對許多事情似懂非懂,認知偏激,卻不再逆來順受,不再願意做乖乖子女,要有自己的意志,並且以父母的退讓來證明自己的強大與正確,他們受不了指責與批評,容易衝動與記恨,考慮事情不在乎後果,只在乎一時的出氣與痛快。面對這些,許多家長感到無助和無奈。

第一:愛發脾氣的主要原因

一般般來說,愛發脾氣源於以下幾種原因:

01

青春期身心發育的特點

中學生心理上有強烈的獨立與自由的要求,而現實是不得不受到家長和學校的種種限制,這種矛盾是造成孩子們愛發脾氣的原始動力。作爲父母,面對孩子的這種成長氣勢要暗自高興纔對,但由於許多家長一看到孩子的脾氣大了 ,頂嘴多了,就莫名其妙地惱火、畏懼擔心······惱火自己的家長地位受到挑戰,說話不算數,孩子不聽話了;畏懼如此大火氣的小孩兒長大了不知會幹出什麼叫人害怕的事;擔心孩子無法無天,會做出大逆不道的事來,會到外面闖禍,給家人和自己惹是生非······所以兩代人之間的衝突也就顯得激烈。

中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地位與現狀,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爲,能出人頭地。而家長既希望孩子破土而出,又擔心出得過快過猛、 出得不正,經不起風雨,所以要有許多的限制與附加條件來對待破土而出的孩子,並加進成人的要求與思維準則....這時矛盾自然就產生了。

一般來說,越民主的家庭,這種矛盾就越小,孩子的逆反性越小,越能按家長的要求、社會的行爲規範來模仿學習與生活,而越專制的家庭,這種矛盾就顯得越突出,孩子越逆反,越違拗,越不按家長的旨意辦事,衝突嚴重時,影響到正常的學習與生活,甚至於走上反叛的道路,並以此爲一個階段的主要事務,不知不覺就在這種約束與反約束中形成了反社會型人格。

02

壓抑也是愛發脾氣的原因之一

例如學生對某個任課老師有怨恨,跟某個同學有積怨,但他無法對老師發泄,無法直接找這個同學發泄,這種怨恨長期被壓抑,於是他就會借任何一件小事發怒,以發泄心中的積怨,不論誰惹了他,他都會與之作對,並大發脾氣。

03

挫折也是引起愛發脾氣的原因之一

受到挫折時,如月考沒考好,成績下降,擔心同學們議論,覺得對不起家長等,學生往往想要發泄,因此稍受刺激便藉機大發脾氣。

04

愛發脾氣這種不良的個性傾向,同遺傳素質和家庭教養方式有一定的聯繫

暴躁的孩子他們的家庭裏常有類似的家庭成員。比如父親或母親,也可能是爺爺或奶奶脾氣暴躁,受長輩的影響和神經類型的遺傳,孩子也變得脾氣暴躁。如果孩子從小就嬌生慣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從不受委屈,那麼長大後,由於接觸範圍擴大,別人不可能像家人那樣寬容他,就很容易讓他受不了,因此而變得愛發脾氣。

發脾氣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有明顯的傷害。發怒會降低人的理智水平,阻塞思維,導致損物傷人,甚至違法犯罪。中學生中一些違法違紀的事件,大多是在發怒失控的情緒下發生的。因此,對中學生愛發脾氣的不良情緒一定要重視,要幫助他們管理好自己情緒。

第二:教育技巧

我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01

正確認識和合理引導中學生的不良情緒

中學生由於生長發育的特點,脾氣有時候會比較暴躁,這時家長不要抓住他們的小辮子不放,不要把小事擴大化、嚴重化,而要轉移他們以及他們周圍人的注意力,使他們很快忘記這種不愉快的體驗,引導他們以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

如小剛今天在食堂打飯時與一男生髮生衝突,雖然不是小剛的錯,但由於對方說話太強勢,口角糾紛越來越激烈,兩個人差點動武。幸虧管理老師及時趕到,他倆都被管理老師請到辦公室接受批評教育,還都扣了班集體1分。回來後,小剛越想越覺得心裏不爽,想找那個男孩子出氣,同時又擔心班主任因爲扣分找麻煩,於是就帶着情緒繼續上學。

這時候如果班主任不再提那件事,而是讓他爲班級做一件事情,並表揚他做得好,那麼他也許很快就不再擔心了,回家後如果家長對這件事不耿耿於懷,而是誇獎孩子能主動承認錯誤,沒有追究那個男生的責任,顯示了他的大度,那麼孩子也會很快忘掉不快的。

02

家長要與孩子多溝通,認真傾聽孩子的煩惱,引導孩子多找朋友傾訴,以疏通宣泄壓抑的敵意

找同學、朋友或家人傾訴壓抑的敵意是進行情緒調節的好辦法。這樣,一方面使不良情緒得到發泄,另一方面在孩子傾訴煩惱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並能獲得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新啓示、新思路,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

03

引導孩子使情緒昇華,也就是把情緒激起的能量引導到對自己的發展進步有利的方面去

例如,將考試失利產生的不良情緒昇華爲激勵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認識和接受現實的自我,發現自己新的優點,合理調整目標,繼續前進。

高中生小莉是一個愛發脾氣的女孩,小莉的媽媽爲此曾經很無奈,最近她改變以前放任順其自然的態度,而是主動讓小莉記錄並協調家庭的矛盾,承擔協調家庭氛圍的重任,並每個週末都要開家庭會議,進行講評。小莉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默契配合,時不時地鬧一出愛發脾氣”劇,讓小莉進行偵查、協調。小莉也不明白其中的“陰謀”,還以爲是真的,就樂此不疲地說說這個,勸勸那個。段時間過去了,小莉媽驚喜地發現以前愛發脾氣愛指責別人的小莉變得能容納別人,能理解別人了,很少發脾氣了,家庭氛圍也因此改善了很多。

04

建立起民主平等的親子關係

許多父母往往把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仍然當成小學生,仍是管得多,尊重得少,採取強迫教育,爲此常常遭到青少年的反抗。父母必須主動改變不平等的舊關係。只有在平等和尊重大於強迫的民主氣氛中,青少年纔有可能信賴父母,把父母的合理要求變爲自己的內部需要。這就要求父母要善於創造家庭中的民主氣氛,不濫用家長權力,以平等友善的態度與子女交往。

比如,當發現孩子的問題時,不要以長者的身份去審問和指責,而應以同情者的身份去理解他,體諒他,耐心傾聽他的述說,然後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一起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民主型家庭中,不僅父母可以嚴格要求孩子,可以批評孩子,而且孩子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和權利,孩子也可以批評父母。

有一個哲理故事(篙笆上的鐵釘》對我們深有啓發: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兒,他動不動就愛發脾氣,結果惹得大家很不高興,也不願意跟他玩,他自己也常常爲自己衝動發脾氣而後悔和苦惱。一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盒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跟別人吵架以後,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上一個釘子。

第一天,男孩釘了37個釘子。以後的日子裏,他慢慢學着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逐漸減少。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得多。終於有一天,他沒有發脾氣,一個釘子也沒有釘,他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

爸爸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從籬笆上拔掉一個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最後,籬笆上的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孔吧,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原來的樣子了。就像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會在他的心裏留下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裏,再拔出來,傷口就難癒合了。無論你怎麼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要知道,身體的傷口和心靈的傷口一樣難以恢復。

這個故事講的是對於愛發脾氣的人,如何找到有效方法協助他改變壞脾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