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最頻繁最昏暗的一個時期。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這個時代是“中國古代最無恥的時代”。也就是這個“無恥時代”出了一位官場“不倒翁”。這位“仙家”在頻繁的政權更迭中總能立於不敗之地,這位厲害的角色叫馮道。在五代十國,改朝換代比老百姓換衣服還勤快,短短五六十年的光景裏共換了五個朝代出了五姓皇帝。而馮道不管主子是漢人、沙陀人還是西夷人,也不管他們是創業還是守成之主;他都能夠怡然做宰相,左右逢源。有人說他是明哲保身、不忠不義的奸臣;有人說他是亂世英雄、治世能臣。不管怎麼說,馮道做到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升馮道爲郎中、翰林學士,又授戶部侍郎。不久馮道父親去世,按當時法律規定,要暫時辭官回鄉守孝。守孝期滿他回到京城,這時莊宗李存勖被殺,皇帝已經是明宗李嗣源了,李嗣源賞識馮道便升他爲宰相。明宗李嗣源死後,李從厚繼位,馮道還是這個李家王朝的宰相。李從珂起兵造反,他率領百官迎接,並獻上請李從珂當皇上的勸進文書。但李皇帝不喜歡圓滑的馮道,把他放任京城外去做官。後來覺得過意不去,又把他調回京城安排了沒多大實權的司空之職。石敬唐從李從珂手裏搶了金鑾殿,馮道仍是官運亨通,當了後晉宰相。之後出使契丹,有機會當了奴才的奴才,哄得

高興。回來後還被加授司徒、太尉之職,並先後封爲魯國公和燕國公。

後晉被契丹(即遼)消滅後,馮道又改事契丹。遼太宗問他“爲什麼改事我朝?”馮道回答,“我侍奉的主子不成材,在他那沒法混了,城也破了,兵也敗了,我不到您這來不得餓死耶?”又說自己是“無才無德,癡頑老子。”遼太宗聽後十分高興,就封他做了太傅,他跟從遼太宗來到常山(今正定)。耶律德光北走,劉知遠入洛陽建立後漢,拜馮道爲太師。郭威帶兵攻入汴京後,馮道又使出看家本領——率百官迎接新主子,從而又當上後周宰相。郭威死後,柴榮繼位爲周世宗。劉崇借契丹兵企圖恢復後漢。馮道有些看不起周世宗,在世宗出征時言語上大不敬,他判斷這回後周還得玩完,心裏大概已經做好恭迎新主子的準備了。結果被世宗發放去守陵。本來很有政治投機眼光的馮道,這把真的看走了眼。他沒想到柴紹能擊敗北漢和契丹聯軍。周世宗凱旋迴朝沒過多久馮道鬱悶而終。

至此,這位“時勢英雄”演出的這場亙古未有空前絕後的滑稽劇終於收了場。事實證明,後周沒堅持多久就滅亡了。柴紹死後,趙匡胤篡位建立大宋。馮道對後周的滅亡作了比較準確的預測,只不過提前了10來年而已。如果馮道能堅持活到到宋朝,混個開國宰相當當不是沒有可能的。根據馮道自己寫的《長樂老自敘》記載,他在五代時期歷任中央和地方官職爲: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行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右僕射、司空、在中書、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師等等達四十餘種之多。

馮道無疑是倍受爭議而又十分離奇的的人物,後世人爲他冠上“官場不倒翁”“政治流氓”“官場大滑頭”“官場常青樹”“毫無風骨”“武林高手”“反覆無常,見風使舵”甚至“忍辱偷生,婦人不如也”“如倚門市之接過客”等等帽子,反正好的不多,就是有也早淹沒在討伐聲中了。罵的最有分量最爲引人矚目的評語是這幾條:歐陽修評其“不知廉恥”。司馬光貶其爲“奸臣之尤”。王夫之說“道之惡浮於紂,禍烈於蹠”。詈罵得如此激烈,將馮道指爲十惡不赦的罪人。《舊五代史》卻有另一番評價,說他“道之履行,鬱郁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但對他“事多朝”也頗有微詞,說他“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爲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

姑且不看這些評語,探求一下馮道爲什麼能在官場上如此如魚得水。首先馮道深諳“順勢者昌”這話含義。完全不要講什麼人格氣節,一旦國難臨頭,趕緊順應潮流,識時務者爲俊傑嘛,馮道把這點練到了了爐火純青獨步天下之地步。馮道所以能當不倒翁,還有一個祕訣,就是不顧臉面。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王朝,一句話:全部通喫。馮先生之無節,“有奶便是娘”“棄暗投明”當家常便飯。正是靠了這個不顧臉面,馮道才能“久叨祿位”,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混下去而不倒,頗有些大隱隱於朝的大佬樣子。真可謂千古獨此一人耳!馮道爲什麼捱罵?幾千年來人們敬重的是忠貞不二、守節不移的臣子,而馮道不僅顛覆道德,讓人難堪,更是對“忠臣不侍二主”天大的嘲諷。人們厭惡的是二三其德、朝秦暮楚的軟骨頭。不允許背叛自己國家,幫助敵人滅掉自己國家,然後再做敵國的開國功勳。而馮道又恰恰總是拿出賣國家利益來換取個人榮華富貴。罵馮道的話如滔滔江水,不捨晝夜,已經夠多了,這裏就省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