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幾年來,“智慧”成爲了上海地鐵建設的重要抓手。

2019年上海地鐵日均客流達1063.08萬人次,較2015年增長26.6%;佔公共交通出行比率爲66.4%,較2015年提高12個百分點……“十三五”迎來收官,記者從上海市交通委獲悉,今年底,上海將新建成3條線路,包括10號線二期、15號線,以及18號線一期南段,從而形成19條線772公里459座車站的超大規模網絡。

挖潛增能讓出行更順暢

軌交16號線曾被稱爲上海“最擠地鐵線路”。在鶴沙航城站,因潮汐式客流特徵,一到早高峯時段進站口就排起長龍。

“到了站臺上,還得是在第一排才能擠上車,人最多的時候,往往要等三班列車才能上得去。”在張江上班的張先生對排隊的“苦日子”記憶深刻。

今年9月29日,16號線啓用新的運行圖,15列6編列車替換了之前所有的3編列車,運營升級後的鶴沙航城,擁擠情況終於得以緩解。

五年來,上海在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優化完善軌道交通線網的基礎上,對既有軌交線路擴能增效,優化運營組織,逐步縮短高峯發車間隔,提高軌道交通高峯運能。

數據顯示,2015年,僅有5條中心城區線路最小行車間隔進入2分30秒以內。如今,中心城區12條線路中11條線路最小行車間隔爲2分30秒以內,4條線路最小行車間隔爲2分鐘,9號線最小間隔爲1分50秒。

挖潛增能一直處於進行時,一項全球首創在“解題”中誕生。未來,軌交2號線將升級爲全球首條擁有“雙套信號系統”的地鐵線路。更爲先進的主用信號系統將使列車運營間隔進一步縮短,即使其出現故障,切換另一套系統後仍能實現兩分鐘的列車運營間隔,乘客不必再擔心早高峯期間因信號故障導致列車晚點。

此外,上海地鐵正與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合作“車車通信”新技術。通過地鐵列車之間的直接“對話”,不僅有助於列車運行間隔縮短三成,還能提升應對突發的處置能力,比如在潮汐式客流狀態下靈活編組、快慢混行,或者出現突發客流時快速穿梭運行等。目前,這項技術已在上海地鐵既有線路上首次完成國內首例多車無人駕駛模式的列車自主運行系統驗證,並取得明顯成效,未來有望正式投入運用。

用“智慧”提高乘車安全效率

列車既要跑得快,也要跑得好。依靠傳統的人力、物力疊加式投入,顯然已經“力不從心”。這幾年來,“智慧”成爲了上海地鐵建設的重要抓手。

“所謂‘智慧地鐵’,即採用物聯網、5G、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提升全息感知、實時分析、科學決策和精準執行能力,打造建設、運維、服務等資源智慧配置,業務智能聯動的地鐵運輸及服務系統。”申通地鐵技術中心繫統集成研究部主任張立東介紹。

今年底,上海新建成的3條軌交線均爲全自動駕駛線路。與上海已有的全自動駕駛線路10號線相比,它們又走向一個“進階”,那就是開通即具備最高等級全自動駕駛模式,列車可實現自動出庫、自動折返、自動休眠、自動檢修。正線運營期間,根據實際需求,工作人員通過中央控制中心對列車車輛實施遠程功能控制。

進階的背後,離不開智能運維的相輔相成。2019年,上海地鐵“信號系統智能運維體系”上線。投用後,地鐵普通故障發生率和平均修復時間減少了3倍,平均維護週期從5天延長至15天,運維成本降低近20%。同年,上海市軌道交通集控大樓網絡化運營平臺正式投用。它是一個超級“數據中心”,下連全路網車站信息,採用“雲技術”,真正實現了“一網統管”。

如今,上海智慧車站試點也正逐漸鋪開。採取個性化方式,結合每座車站的特點,制定出最適宜的方案。比如新江灣城站是10號線全自動駕駛線路車站,利用10號線一期綜合監控系統功能,實現全自動駕駛各場景下設備綜合聯動等智能化目標;顧村公園站根據顧村公園的客流情況,精準識別“客”和“運”,智慧提升“客”“運”之間的匹配度,實現可編輯的車站運營場景預案。

“智慧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完善物聯網與安全體系架構、優化智慧運維繫統……下一個五年要做的還有很多。”張立東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