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風在腦,必用百會

“一竅開百竅開”,竅閉不開選百會。百會,又名三陽五會,是“手足三陽和督脈之會”,升清舉陷,醒腦開竅,爲臨牀治療督脈爲病、神志病等的常用穴位,且刺法宜輕淺,即所謂“一竅開百竅法”。中風病的病位在腦,更應重視百會穴的應用,《靈樞·海論》曰:“腦爲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腦爲髓液聚集之處,稱爲髓海,其爲氣血出入的重要穴位。上在百會穴,下在風府穴,不論何種原因導致的氣血阻滯而逆亂,出現的頭腦疾患都可取本穴治

2 倡用四關,調理氣血

中風病機是氣血逆亂於腦,調理氣血最爲重要。《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據此,程莘農提出了中風病的“通調四關法”。四關本意是肘、膝關節,即兩合谷,兩太沖穴。合谷爲手陽明大腸經原穴,陽明經爲多氣多血之經,合谷爲治療頭面部要穴,善治頭痛、眩暈、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半身不遂、發熱、惡寒、隱疹、齒痛、鼻淵等症。太沖爲肝經原穴,肝藏血,可調理全身血量,有平肝降逆之效,故可治療上實下虛之中內憂外患病。二穴合用可調理全身氣血。

3 善用對穴,調整陰陽

中風半身不遂常見足內翻、足外翻、上肢拘急或弛緩。總爲經氣不通,陰陽失衡。程莘農喜用對穴,上肢內關、外關,曲池、少海,中府、肩貞。下肢梁丘、血海,陽陵泉、陰陵泉,陽交、三陰交,申脈、照海。正如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曰:“陰蹺爲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爲病,陰緩而陽急。”《鍼灸大成·標幽賦》曰:“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對穴爲一陰經一陽經穴,善調陰陽。

4 辨證取穴,風火痰瘀虛,重風痰阻絡

程莘農認爲,由於人們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目前臨牀中風病患者“風痰阻絡型”明顯增多,而且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配穴組方強調化痰通絡,重視百會、神庭、風池、豐隆、公孫、內關、中脘、列缺的通絡化痰作用。

5 常用處方

初起多陽經取穴,陽主動,意在恢復肢體功能。後期治療取配陰經腧穴,協調陰陽,陰平陽祕,精神乃治,多以百會、神庭、風池、豐隆、公孫、內關、中脘、列缺爲主穴。

如中風急症昏迷不醒,常取人中、內關、極泉、足三里、三陰交,益陰扶陽,醒腦開竅。人中刺法需令患者淚出,極泉刺法至肢體活動效佳;中風後遺半身不遂,初起治療取陽經六穴,上肢爲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爲環跳、陽陵泉、太沖;面癱用頰車、地倉;失語用通裏;癃閉用中極;口眼歪斜(面神經炎)取睛明、四白、地倉、頰車。睛明刺法沿眼眶邊緣直入0.8~1.5寸,忌捻轉提插,地倉刺法透向頰車;心開竅於舌,舌強失語,取廉泉、啞門及心經絡穴通裏。

6 辨證按症加減

根據病因病機加減變化如下:肝風,取風池、風府、風市、翳風、風門;痰,取豐隆;瘀,取膈俞、血海、三陰交;火,取行間、俠溪;虛,取足三里、關元、太溪、腎俞。

另外,根據主要症狀隨症加減:如卒中後遺症弛緩性軟癱屬虛證者,先取大椎、大杼、肩髃、曲池、合谷以振奮陽氣,疏通經絡;伴有上肢下垂,瘈瘲無力,不能上舉,加天宗、肩髎、臑俞;下肢軟弱無力,手足無力,加後溪、申脈;有足內翻或足外翻者,加照海、申脈,但足內翻者常瀉照海、補申脈,外翻者瀉申脈、補照海。

右側半身不遂9年。

病史和表現:患者右側半身不遂9年,病初經CT 檢查診斷爲“腦血栓”,雖多方醫治但罔效。現患肢屈伸不利,指趾麻木,手握力差,步履艱難,沉重如墜,面赤眩暈,兩目昏花,少寐,噁心納減,舌質紅少苔中有裂紋,脈象沉細弦尺弱。

診斷:卒中後遺症(肝腎陰虛,風陽上擾)。

治法:滋補肝腎,平肝息風。

取穴:

三才配穴:天才配百會,人才配中脘,地才配三陰交。

局部辨證取穴:頭部取風池、太陽、四白;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下肢取環跳、足三里、陽陵泉、懸鐘、三陰交、太溪、太沖。

對穴取穴:外關、內關。

針刺方法:百會,逆經平刺(0.3~0.5寸);太陽、四白,斜刺(0.3~0.5寸);足三里、懸鐘、三陰交、太溪、太沖,三才針法直刺人才(0.5~1寸),捻轉小半圓周,提插0.15cm,飛旋補法;肩髃、曲池、合谷、陽陵泉,三才針法直刺地才(0.8~1.2寸),捻轉一圓周,提插1.5cm,飛旋瀉法;環跳,三才針法直刺地才(2~2.5寸),捻轉一圓周,提插2cm,振顫催氣,飛旋瀉法。

結果:治療6次(1個療程),右側肢體沉重感大減,活動較前靈活,眩暈噁心亦見好轉,效不易方,隨症加減,連續治療4個療程,患側肢體已活動自如,諸症盡消而病痊癒。

分析:患者年逾七旬,肝腎陰血已虛,水不涵木,風自內生遂成上述諸症。百會、風池開竅息風;足三里、三陰交、懸鐘、太溪、太沖滋補肝腎,培益氣血,平肝息風;肩髃、曲池、合谷、環跳、陽陵泉疏通經絡;太陽、四白、內關係兼症選穴。程莘農治療卒中後遺症日久不愈,採用通調周身經脈,陰經陽經腧穴並取的方法,旨在暢達經絡血氣,協調陰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