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面臨哪些困境和機遇?競爭壓力大、分化明顯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顧志娟)10月26日,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深圳)聯盟聯合金融壹賬通、金融科技50人論壇發佈了《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這是該報告連續第三年發佈。

《報告》提出,新的金融科技場景和新的銀行業發展結構,對中小銀行發展帶來了各種內外部壓力和新的挑戰與機遇,中小銀行利用金融科技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是改善生存環境、構建成長通道的關鍵所在。

主要大型銀行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 中小銀行競爭壓力加大

《報告》主要內容分爲四個部分,分別爲中小銀行發展的宏觀環境,疫情衝擊的影響後果,金融科技取得的成績、面臨的問題挑戰,以及如何平穩有序地促進科技賦能的現實路徑選擇。

《報告》提出,從宏觀環境來看,中小銀行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從而強化差異化競爭優勢、化解風險和不確定性,是中小銀行改善生存環境、構建成長通道的關鍵所在。一方面,宏觀經濟環境快速轉變,中小銀行經營結構約束趨緊。另一方面,大型銀行“一升一沉”雙向發力,中小銀行競爭壓力加大。

《報告》數據顯示,主要大型銀行在2019年均從戰略高度加大了金融科技的佈局和投入。《報告》統計的六大行和六家股份制銀行2019年金融科技/信息科技資金投入合計1008億元,佔營收比重總體上超過了2%,而且與2018年同比增速平均接近30%,體現出強大的規模優勢。工、農、中、建四家大型銀行投入超過百億元,其中,建設銀行以176.33億元位居首位。招商銀行2019年金融科技投入93.61億元,僅次於投入超百億的四大行,同比增速更是達到了44%。

從《報告》所做的問卷調查來看,中小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也大幅提高。2019年度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小銀行金融科技投入佔總營收比重超過了3%;與2018年相比,金融科技投入增加30%以上的銀行接近五分之一,增加10%以上的接近三分之二;有超七成的銀行設有金融科技一級部門,比去年的調查數據提高了近25%。然而,多數中小銀行金融科技與銀行業務的融合程度還處於較低水平和初步階段,銀行間的差異化和特色化也不明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進一步創生促進銀行特色優勢的發揮,還有一段路要走。

中小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之路愈發迫切,發展機遇也同時並存,如國家政策圖景更加清晰,中小銀行突圍方向明確;經濟轉型、動力轉換,金融科技賦能中小銀行抓住發展新契機。5G時代,以“新基建”爲代表的產業變革新趨勢爲中小銀行創造出新的發展機遇。中小銀行可以將數字化轉型升級與“新基建”和智慧金融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深入分析和挖掘各地方和區域“新基建”的重點領域,利用“新基建”補齊“舊短板”。

疫情衝擊下中小銀行金融科技能力分化明顯 農商行短板更爲明顯

《報告》還分析了新冠疫情對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的衝擊。一方面,疫情衝擊加速了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升級,中小銀行智慧經營、服務實體經濟同步發力。但另一方面,“壓力測試”之下中小銀行金融科技能力分化明顯,金融科技能力的優勢疊加與劣勢累積效應更加明顯。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地區的銀行之間出現了進一步地分化與結構性差異。銀行之間的數字化轉型能力和金融科技發展水平的差距,在疫情之後將進一步被放大。

《報告》提出,中小銀行在發展金融科技、科技手段賦能銀行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困境包括:金融科技人才困境、內部組織架構轉型困境、基礎數據資產積累不足、業務條線融合存在差異、開放合作深度廣度不足、不同類型銀行發展能力分化等。其中,城商行、農商行和民營銀行之間的發展差異較大,農商行由於規模普遍較小、創新能力不強等方面的約束,在金融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下面臨着更大壓力。

《報告》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與發展路徑建議。在戰略層面,推動金融科技“價值-制度-文化”的全面革新,戰略設計需要將金融科技主動融入銀行的治理結構和運行體系。在組織層面,構建“敏捷-專業-高效”的運營架構。在技術層面,保持持續的“投入-人才-創新”聯動機制。在數據層面,以“基礎-多元-安全”爲標準切實提升治理水平。在應用層面,實現“智能-效率-融合”的全面突破升級,結合重點領域、重點方向實現技術應用的精準賦能、深度融合。在生態層面,打造真正意義上“服務-場景-開放”一體化的未來銀行,在研發、業務、場景、渠道、客戶等方面建設整體化開放生態。

另外,《報告》還建議監管部門在提升治理效能的基礎上,爲中小銀行創造更加有利的金融科技發展環境;建議地方政府在提升區域金融科技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爲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建議進一步發揮各類銀行聯盟和平臺機構的協同領導作用,形成規模化效應和廣泛的合作機制;建議有能力的省聯社進一步發揮指導帶動作用,促進農商行金融科技發展水平加速“補短板”。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