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要伐吴,好多大臣都持反对意见,但因为各种原因,不可能都去冒死劝阻。

刘备登基后,第一道诏书就是,要替二弟关羽报仇,如不报仇,就等于背弃了弟兄的盟约,决定兵发东吴,取孙权首级。

虎威将军赵云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赵云的理由很充分,他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曹丕篡汉,人神共怒,应该先伐曹魏,如果去伐东吴,两国交战,不是一时半会能取胜的。”刘备听了赵云的话老大不高兴,他心想,别人反对情有可原,子龙可不应该,你和我们三人也有弟兄之意,应该支持我报仇才对。

他对赵云说道:“孙权害我兄弟,潘璋,马忠,糜芳等仇人都在东吴,我要吃其肉,灭其族,方消我恨,怎么你还出来拦阻。”赵云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陛下以天下为重。”刘备说:“我不能为兄弟报仇,要万里江山有什么用,”赵云等见刘备兄弟情义这样深重,也不好在说什么。

诸葛亮也是不同意伐吴的,刚得到关羽被害的消息,刘备要马上带兵攻打东吴,诸葛亮说:“现在魏国希望我们讨伐东吴,东吴希望我们讨伐魏国,都没安好心,我们应该按兵不动,等吴魏不和的时候在发兵,”众大臣也是一番苦劝。可见好多人都认为伐吴是不正确的。

那为什么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呢?其实赵云等人也是有苦衷的。诸葛亮,赵云等好多人都是刘备的老班底,他们和关羽一起共事多年,情义也是很深厚的,刘备为了兄弟义气,要为关羽报仇,这些人心里是复杂的,他们心里一方面为刘备的情义所感动,也对关羽的被害感到气愤,劝阻刘备是出于对刘备霸业的考虑,是理智,所以他们心里也很犹豫,不可能冒死劝阻。

秦宓和这些人就不一样了,他以前是刘璋的手下,和关羽可能没有见过面,更不要说感情了,益州大臣有死谏的传统,刘璋接刘备入川的时候,王累就曾经以死劝阻,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做的,所以刘备伐蜀其他人不冒死劝阻也很正常。秦宓是大学士,在蜀中有很大影响力,能言善辩,又和关羽没有感情纠葛,所以他劝刘备时,只考虑国家大事,不会掺杂其他,所以他反对伐蜀的态度是比较坚决的。

总结:冒死劝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况且赵云等好多人都是和关羽共过患难,私人也有些感情,刘备是为关羽报仇发兵,这些人劝阻刘备时就显得不那么坚决,秦宓和关羽没有私交,他劝阻刘备是为国家大事考虑,在加上性格原因,所以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并不是其他人认为伐吴是正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