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比较感兴趣。这个被称为“南亚次大陆”的地区聚集了众多的国家,有位于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也有位于岛屿的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

从大的地理环境来看,这里应该联系更为紧密才对。毕竟,北有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高耸,西有伊朗高原的阻隔,南有广袤的印度洋,东有层层叠叠的山障。

然而,历史上却不是这样。

沿着恒河—印度河,一路蜿蜒,这里诞生了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甚至产生了四大文明之一的印度河文明。除了本土文明之外,来自西北方的雅利安人也带来的新文化体系,给这一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变量。由于宗教文化等原因,现在印度主体那一块出现了16个强盛的王国。

这就是所谓的“十六雄国”。这也是印度邦国的源头。

十六雄国之后,大陆部分不断聚合演变,先后出现了几个王朝,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德里苏丹国等,再后来就是莫卧儿王朝。这些王朝要么是奴隶制,要么是封建制,不断塑造大陆的宗教和地区形态。彼时,大陆主体部分相对统一,这也是印度独立后统一的基础。

地理大发现后,印度成为西方梦寐以求的所在,毕竟这里有数不清的香料和宝石。后来,葡萄牙和荷兰人来了。这两个国家没落后,英国和法国在印度开始争夺利益。其实,这两个欧洲宿敌一直在斗争,这次不过把焦点转移到殖民地而已。

当时,英国完成统一,势头正盛,一跃而成为海上霸主,法国自然不是它的对手。一番争夺后,法国的殖民地逐步沦落成几个点,而英国的则扩大为几乎整个南亚,其中就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缅甸,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只是一个殖民统治区,管理这一地区的是英属东印度公司。后来,为了便于管理,英国政府一再强调“英属印度”的国家属性,便取代东印度公司,成立了印度国家实体,这就是印度帝国。比起“英属印度”,印度帝国更像是一个国家,毕竟他有很多国家特有的属性,比如发行护照,以独立身份参加了奥运会,甚至还成为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初始会员国。

不过,印度帝国虽然唬人,但本质上还是英国殖民统治的延伸。印度帝国的皇帝是“英国女王”了。英国政府则向印度指派总督成立印度政府,实行殖民统治。当然,这种统治几乎照搬英国联邦制、议会制等那一套政治体制。

当时,偌大印度帝国分为13个省。这些省连同其他大大小小的土绑一直向英国输血,一方面造成经济发展停滞,文明历史中断;另一方面宗教冲突、地区差异加大,这为后来的分裂和贫穷埋下了伏笔。

时间到了1942年,情况迎来转机。当时,二战爆发,战火蔓延到英国本土,英国自顾不暇,便中断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在这一背景下,印度内部独立情绪高涨,掀起了退出印度运动,也就是退出英国统治的那个印度。紧接着,民族起义不断,受此影响,不列颠印度军队频频爆发兵变。大的潮流之下,英国便退出了对印度的统治。

不过,英国并非一走了之,考虑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矛盾冲突,他们提出了“蒙巴顿方案”,也就是“分而治之”的方案。所以,1947年印度独立时,主体部分直接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至此,英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轰然解体。而在巴基斯坦内部,由于东西地理阻隔,民族宗教及文化差异巨大,也逐步走向分裂,其中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这就是后来的孟加拉国。

英属印度中缅甸比较特殊。早在1937年,英国人就同意缅甸人自治,允许创建宪法,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英属印度,但仍是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后,缅甸在取得全缅抗日胜利后,也逐步取得了独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