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根源在身份和地位的自认,而非语义和逻辑。原话是郭敬明对李成儒说的,而且说了两遍。第一遍是《演员请就位》第一季,节目中,李成儒评价郭敬明的作品,导致郭敬明不满。于是郭敬明对李成儒说:「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

第二遍是《演员请就位》第二季,李成儒不认可郭敬明的S卡决定,认为郭敬明是在任性妄为,破坏标准。郭敬明于是说:「你可以继续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事物,但请允许它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这句话里会有「继续」一词,因为第一季,李成儒已经不喜欢过郭敬明一次了。

为什么说这句话跟身份和地位的自认有关呢?举个例子,以前我爸叫我不要玩得太疯,我通常的顶嘴就是:难道我玩都不能玩了吗?郭敬明面对李成儒,明面上是晚辈,实际上也是晚辈。面对李成儒堪称尖锐的评价和激烈的反对,其实郭敬明当场除了回避和转移话题,很难有别的更合适的反应。

视批评为攻击,视反对为打压,是弱者在与人沟通时最常见的心理反应。这里的弱者不是指心理脆弱的人,而是指下者。你说我玩得太疯。那我就要认为你是不准我玩。你说我书写得不好,对S卡理解有误,那我就要认为你是在不让我写书,不让我做决定。你本来想讨论「我的存在质量」,我却逼着你讨论「我是否可以存在」。

如此一来,我就回避了你设定的事实讨论,引导话题走向价值讨论。一旦进入价值讨论,下者就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舆论优势。正如每次我委屈巴巴对我爸说:难道我玩都不能玩吗?我爸总要张口结舌好一会。这时一旁的家人,往往就要护我进怀里,让我爸住口,同时责备他管得太宽。

回避批评,可以护卫下者的自尊。毕竟没有谁愿意一直待在被批评和被评价的位置上。你尽管比我年长,比我有经验,比我有成绩,甚至比我正确,那也并不意味着,我要低头聆听你的教诲。另一方面,对个人甚至是社会而言,一旦在沟通和交流中,习惯于以弱者和下者自居,往往也就意味着,你在频繁回避真正的问题,也在拒绝沟通。

如果不仅是在沟通中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长久地以下者自居,那就很可能,你只是在想办法理直气壮,做尽坏事。就像郭敬明将奢侈品放上微博的同时,写文章透露他曾经面对庞大的上海,多么地茫然无措。因为上海曾经伤害他,因此此刻他蓬勃的物欲,就成了伤口愈合后,额外的凸起,合理且自然。就像这个问题下,有答主说到「美匪」。按理这个问题,八竿子也打不到北美洲那地,但人一旦以弱者自居,以受害者自居,就往往要趁一切机会,话说尽,事做绝。哪还有空顾及其余。

#郭敬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