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生名将不必多读书

后世所有的史书,都在大写特写高平之战,因为这是赵匡胤第一次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但其实高平之战更是柴荣一战成名的地方,正是高平之战,让柴荣彻底坐稳了皇帝的宝座。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期待这一战,但想来想去还是感觉这一战非常难写,难写不是因为史料太少,相反关于高平之战,因为是太祖皇帝的起点,所以史料相比去其他事件,一点也不少。

他之所以难写,主要是因为他涉及到对赵匡胤的一个态度,那就是长久以来我心中的一个疑问,赵匡胤打仗,到底是不是个天才。

单纯的写武将,其实很好写,战斗背景加代入感强的场景,这就是一篇很好的写武将的文章,无论是夸还是损,一个武将的评价标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战斗的胜负。

人类尽管长相上都差不多,当然这个差不多是从别的生物的角度来看我们,同样的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两个眼睛下一个嘴巴,有人鼻子高点有人鼻子矮一点,有人眼睛大一点有人眼睛大一点,但这种大小高矮的差距,跟其他生物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说大象的鼻子,跟大象鼻子比起来,人类鼻子高度的差异,完全可以被忽略,正是因为人类的外貌特征差异如此之小,以至于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鸡汤,同样是两个肩膀上扛一个脑袋,他能做成的事,你也能做成。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毒的鸡汤,不知道坑害了多少人,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那与体型严重不相称的大脑,在这个看起来差不多的驱壳下,藏着的是一个差异巨大的大脑。

这种差异有多大,如果非要比较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比人跟猪之间的差距还要大,千万不要认为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因为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着一种人,这种人不分种族性别年龄信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天才。

尽管数量极其稀少,但的确是有,比如霍去病就是打仗的顶级天才,他的舅舅卫青就不算顶级的天才,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一种人。

卫青是那种,无论从人生轨迹还是从努力程度而言,你努努力再加上点机遇,还是可以模仿一下的,但是霍去病不一样,他明确说过,打仗从来不读什么兵法,那些他用不到,事实上他也从来不需要学习兵法,但打仗就是一把好手,这就叫天才。

天才是你完全无法模仿和学习,用孔子的说法就是那种生而知之的人,曾经见有人推荐费曼学习法,我看看都想笑,费曼这种天才需要学习吗,你所见到的费曼取得的所有成就,根本就是你学不来的。

那么多人你不学,非要去学习费曼,你除了自取其辱不会得到任何东西,霍去病,高斯,费曼都属于天才,而且是属于人类历史上顶级的天才。

那么问题来了,赵匡胤到底算不算天才呢,那就让我们站在高平的战场上来看一看这场,让两个皇帝都成名的高平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

(11)高平是个好地方

柴荣作为皇上,是公认的五代时期,战功最为显赫的皇帝,如果不是王峻的一直压制,柴荣的实力应当早就爆发出来,但很可惜,郭威时代拥有超强战斗力的柴荣,却一直被当做是太子,按照继位的流程一直被雪藏,连带着跟着他的赵匡胤也一直没有机会建功立业。

这段往事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多做重复,新君刚继位,北汉的刘崇就联合契丹人,大举进攻后周,当了皇帝的柴荣,此刻完全是把自己当做是后周的第一将军,冲锋陷阵杀敌于前,是像火一样的柴荣心里想的唯一事情。

可能是被憋得太久了,柴荣像发了疯一样,主动痛击敢于来犯的北汉和契丹联军,但是当马不停蹄的由皇帝亲率的先头部队到达高平这个地方的时候,所有人都傻眼了,他们被包围了。

御驾亲征可不是开玩笑,但柴荣没把自己当皇帝,他觉得自己此刻就是一个将军,他们是追击后汉部队的时候,钻进了刘崇的包围圈,平心而论刘崇并不是个草包,但他这次碰到的是柴荣,他完全想不到,自己这一仗居然会失败。

如果我们回到那时的战场,作为后周士兵,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样子,对面满山遍野都是敌人,北汉人分成了三个方阵,东边的是北汉先锋张元徽,西边的是杨衮率领的契丹人,中间坐着的是北汉皇帝刘崇。

北汉皇帝自将中军,坐镇中央,近四万的人马就那么静悄悄地站在那里,目光冰冷地看着后周人送上门来,刘崇以为自己胜券在握,面对这样的场景,对面的部队除了被屠杀,几乎被人任何翻盘的可能了。

后汉军队也严阵以待,同样也是三路,双方最先接触的是东边的部队,让柴荣惊讶的是,东边的部队不但一触即溃,而且还传来了高喊万岁的声音。

五代以来,乱自下做,士兵哗变成了家常便饭,此刻战场上这一幕,是大家都觉的后周败定了,没啥好打了,干脆投降算了。

整个战场右翼彻底崩溃,李崇冷静的看着,他知道自己离胜利又近了一步,郭威的话尚且有些惧怕,你柴荣一个黄口小儿,看来今天是注定要把你父亲郭威的英明,折在这高平了。

战场大乱,就在刘崇想象着胜利果实如何甜美的时候,柴荣证明了,什么叫猛将,他策马直接杀向刘崇,是的此时的柴荣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杀死刘崇。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是历来猛将的标准,柴荣杀了过去,所有人都看呆了,一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战场上的气势突然有所转移。

但这远远不够,此时赵匡胤终于出场了,跟着郭威学,跟着柴荣学,第一次出场,赵匡胤就展示出自己不凡的一面,在后周军队乱作一团的时候,赵匡胤穿过重重人群,找到了中军大将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

据有些史料记载,此战之后,张永德就被赵匡胤的人格魅力折服了,尽管赵匡胤当时只不过是个下级军官,但是却对战场看的很清楚,而且还敢于直接命令张永德。

将军,你马上带人向左冲上高坡,向敌人放箭,我带人冲向右翼,我们还有机会,说这话的时候,他们的皇帝已经冲了出去,一语惊醒梦中人,张永德立马听从了赵匡胤的话,迅速部署,后周军队还有机会。

柴荣很幸运,因为背后有赵匡胤,历史上面对敌人,毫不畏惧冲锋陷阵的将军很多,但最终能否取得胜利,还要看自己背后能否给予有力支援。

二战时期,巴顿将军是出了名的猛将,他就经常搞大冒进大突击,冲过去把敌人切成两半,这样的勇猛中国人也有,比如说张自忠将军,打仗也是勇猛无比。

但巴顿冲击敌人阵地,那时把敌人切割,因为他后面有强大的后援,张自忠将军同样冲入敌人阵地,但结局却是被包围。

战场上勇气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柴荣冲了出去,如果没有赵匡胤,他很快会陷入重重包围,哪怕他是万人敌,最终也会体力不支。

但有了赵匡胤的支持和部署,冲锋陷阵直指刘崇的柴荣,这样不要命的冲锋才有意义,眼看着马上要胜利,突然就眼睁睁的看着,柴荣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后周军队也没有败退的迹象,就在柴荣距刘崇越来越近的时候, 刘崇怂了。

当时刘崇60岁,无数的经验告诉他,跑是最佳的策略,只要能保住性命,一切皆有可能,于是刘崇明智的选择了跑,他这一跑,引发了一连串反应,后周军队没有崩溃,相反北汉军队崩溃了,短段时间内攻守易主,画风突变北汉军队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

(12)另一个起点

冷兵器时代就是这样,士气非常重要,一旦部队没了士气,胜负在瞬间就会发生转换,在刘崇怂了的一瞬间,这场战斗的胜败就已经开始转移了。

败了也就败了,以刘崇60岁的年纪,他知道一场战斗的胜负是不过是暂时的,只要稍微修整一下,马上就能卷土重来。

但柴荣完全没有给他机会,一直带兵追击,可怜的刘崇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就这样一直追到了太原城下。

这可算是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来想趁着后周新皇帝刚继位,来一个搂草打兔子,没想到不但损失了不少部队,还让后周的军队打到家门口了。

但刘崇也并不是完全就是一个傻瓜,他的想法还是对的,只要能跑回老家就没事了,事实证明,太原城给了刘崇最坚实的保护,直到许多年后宋太宗才彻底攻破这座北方最大的城池。

柴荣玩命一样的追击,终于看到了刘崇的老巢,但他也很快意识到,这本就是一次冒险的追击,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这次太原城是不可能攻破的。

在太原城下,赵匡胤似乎表现的比柴荣更加不要命,他玩命似的往城门那里进攻,像是受到了某种感召一样,一定要摸一下太原的城门。

赵匡胤比较干脆,直接在城门处发了一把火,纵马飞奔就要冲进去,但很快就被太原城的箭给射了回来,改朝换代太原宁死不降,敢直接称帝,刘崇最大的依靠就是这坚如磐石的太原城。

密密麻麻的箭雨让赵匡胤左臂中了一箭,但他丝毫不在意,正当他准备再次冲锋的时候,柴荣拉住了他,因为他现在更需要赵匡胤去做别的事情。

高平一战,柴荣作为一名将军,表现出的状态已经足以威震天下了,但是在追击的过程中,他很快就变回了皇帝的角色。

在张永德狠狠的描述了赵匡胤在高平一战的作用之后,痛定思痛的柴荣决心干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定要有自己最坚实的班底,战场的哗变让柴荣意识到了拥有一支绝对听命于自己的部队,是多么的重要。

于是柴荣安排赵匡胤做了殿前司都虞侯,更为重要的事,柴荣给了赵匡胤一个任务,选拔一批可靠的人进入殿前司。

这是赵匡胤的另一个隐秘的起点,升任殿前司都虞侯,让赵匡胤进入了后周高级军官系列,但这仅仅是表面,柴荣交给赵匡胤的任务,选拔人才进入殿前司,这才是高平之战后,赵匡胤腾飞的真正起点。

选人进入禁军,这让赵匡胤有了自己的私人班底,选拔人才这种事,历来都是形成自己个人势力的绝佳机会,赵匡胤的名单中有下列这些人:

罗彦环、郭、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

如果你感觉到有些眼熟,那就对了,翻开《宋史》他们的传记都是排在前面几个的,历史给了赵匡胤一次机会,从此他就开始一飞冲天。

柴荣有了赵匡胤,赵匡胤有了私人班底,当一切妥当之后,一场大戏就要拉开序幕,赵匡胤也终于要开始完成自己的名将之路,而此时赵匡胤不过才28岁,一场又一场跟着东征西讨正在等着他。

后周稳了,但周边国家开始瑟瑟发抖了,作为实力并不是绝对优势的后周,将如何开展一步步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统一计划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