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0年10月26日,浙江嘉兴。

上午10时01分,沪杭高铁正式通车后的第一列高速动车G7411次停靠嘉兴南站,这一刻,嘉兴人向往已久的“与沪杭同城”由梦幻时空变为美好现实。

由此,嘉兴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高铁是中国的名片,它承载人们日常出行,回应群众现实需求,带给人们的远不止便捷的交通、惬意的生活体验,更与改革开放的节奏同频,为民生福祉加速,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今天是2020年10月26日,恰逢嘉兴高铁通车10周年。即日起,南湖晚报推出“高铁10年·我的高铁生活”系列报道,通过独特的新闻视角,多层次、立体式挖掘和讲述高铁10年给嘉兴带来的变化。

◆人物:刘武涛,高铁嘉兴南站客运副主任

◆年龄:31岁

◆感言:“沪杭高铁越跑越远,嘉兴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

前天一大早,很多人还窝在被窝,有的人却已经在路上。拉着行李箱去游玩的年轻人,拎着公文包去出差的上班族,背着书包穿着校服的学生们……与还没开始堵车的马路相比,此时的嘉兴南站候车厅已经相当热闹。

穿着笔挺制服、带着得体微笑的刘武涛在候车厅穿梭,时不时就被寻求帮助的旅客拦下:“这趟车在哪里候车?”“哪里可以取票?”……做好客运服务,让旅客快乐出发,这是他10年来的工作日常。

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开通,高铁嘉兴南站正式投入使用,嘉兴从此走进高铁时代。那一天,也是刘武涛告别学生时代,正式步入社会的第一天。一转眼,10年过去了。10年来,他看着嘉兴南站日均办客列车从70多列增加到210多列,日均发送旅客从3000余人增加到15000多人,从“过路站”到“始发站”……

“沪杭高铁越跑越远,嘉兴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刘武涛如是说。

从“高大上”到“大公交”

“你好,请帮我看一下我要在哪里候车?”一位斜挎着公文包的男士焦急地询问。刘武涛查看了他的电子客票,离发车仅剩10分钟,刘武涛迅速为他指引方向。男士一边跑一边回头致意:“谢谢!”

刘武涛微笑地挥挥手,就像告别一位朋友。这样的事情每天都要发生,有时候是赶时间的上班族,有时候是犯迷糊的老人,有时候是害羞的学生,“基本上都能立刻解答,但随着列车班次越来越多,关于时间、站台的询问,有时一下子还真反应不过来。”刘武涛说,他会随身携带一张列车时刻表,以备不时之需。

今年是刘武涛工作的第十个年头,看着熙熙攘攘的候车厅,他颇有感慨。2010年7月,因为沪杭高铁开通在即,上海铁路局招收了一大批专业高校毕业生,他就是其中之一,岗位就在即将启用的嘉兴南站。

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全线正式通车,第一列高速动车G7411次像一道白色闪电,“飞”进嘉兴南站,嘉兴到上海、杭州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到24分钟和28分钟。

那一天,刘武涛的身份是安检员。这是他第一天正式工作,他严阵以待,一丝不苟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而乘客、市民、媒体等蜂拥而来的人群脸上的喜悦,冲淡了他的紧张。“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速度是多少’,听到300公里/小时这个数字后,他们都是连连点头、竖起大拇指。”刘武涛回忆道,“当时,我这个小安检员也有着满满的自豪感。”

嘉兴地处沪杭中央,沪杭高铁的开通,让嘉兴人“多”了一个外滩和西湖,变化一点一点在发生。刘武涛回忆道:“沪杭高铁刚开通那会,30多元的票价,市民觉得偏贵,和普速列车相比,高铁就是个‘高大上’的存在,当时选择高铁的多为商务人士,他们更注重速度和效率。但是高铁毕竟高速又便捷,慢慢地,旅客群体就发生了变化,上班族来了,学生族来了,旅游党也来了。”

刘武涛所说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在一组数据上:2010年,嘉兴南站每天停靠80多趟列车,日均客流量3567人次;到2015年,每天停靠的列车增加到160多趟,日均客流量达10113人次;到2019年,这两项数据更是增加到了217趟和15000多人次,最高日旅客发送量超过2万人,并且还在不断增长。

“如果不算节假日,如今上班族在所有旅客中大约占1/3。”刘武涛说,“有的当天往返,有的每周往返,沪杭高铁已经成了嘉兴人往返沪杭的‘大公交’。”

从“过路站”到“始发站”

在刘武涛的印象中,2019年7月10日也是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嘉兴南站首次开行至北京、运城、重庆和玉溪的4对始发终到动车组列车。自此,嘉兴南站结束没有始发车开行的历史,实现从“过路站”到“始发站”的华丽转变。

那天,刘武涛天不亮就起了床,5点半就已到岗。“没有始发车的时候,嘉兴南站都是过路车,早上不会特别早,但有了始发列车后就不一样了,比如嘉兴南到北京南的列车,早上6点54分开出,这意味着我们工作人员5点半必须到岗。”

始发列车首发当天,又是全城轰动。旅客们早早预定了车票,赶来体验:有的一家人去北京旅游,正好赶上始发列车;有的因为工作常年往返京、嘉两地,今后将更为方便;有的只是为了体验一把,坐到杭州或上海,再坐回来……

“对于铁路人来说,工作内容有所调整,工作时间有所延长,但那份‘始发站’的自豪感胜过一切。对于嘉兴老百姓来说,便捷是最实在的感受。”刘武涛说,自那以后,嘉兴人真正拥有了去首都北京的“专属列车”,中午到北京、晚上回嘉兴,出行时间更加宽裕。因为是始发车,就算遇到出行高峰,市民也不用担心买不到票。

“不仅越来越多的市民可以通过高铁到达全国各地,更多的游客也能通过高铁来到嘉兴。”刘武涛告诉记者,4对始发列车还打通了西北、西南等方向至嘉兴的高铁直达通道,全国各地的游客到嘉兴来旅游更加方便。

作为革命红船起航地,南湖成了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这些年来,刘武涛和同事们也迎来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下了车还没出站,就开始问“南湖怎么走”“除了南湖,嘉兴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每次遇到这样的外来游客,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会帮旅客规划好游览路线:“游南湖、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然后花10元钱坐高铁到桐乡或者嘉善,游乌镇、西塘……”

从“外乡人”到“新嘉兴人”

刘武涛来自河南信阳,在武汉求学,刚到嘉兴的第一感觉是“小”。

“那时候江南大厦、戴梦得那还是市中心,能逛逛的也就那么一小块地方。第一次到南站适应岗位的时候,感觉到了荒郊野外。”刘武涛坦言,“一开始没想要定居,待的时间越长,越不想离开。”

他至今还记得,自己最初住在嘉兴火车站附近的宿舍,坐95路公交车可以到嘉兴南站,每天两点一线。但这一路上的风景每年甚至每个月都在变化,“最初都是荒地,然后楼房一栋栋地盖起来,商场一个个建起来,城市一圈一圈地往外扩。”

刘武涛认为,嘉兴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但又不会有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压力,生活节奏不快不慢刚刚好,是个非常宜居的城市。从来来往往的旅客口中,他也听到许多人和自己有相同的感受。有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旅客,原来住在上海郊区,每天挤地铁上班,到单位要一两个小时,后来他到嘉兴买了房,每天坐高铁往返嘉兴、上海,时间差不多。他说:“在嘉兴买房省下来的钱,够他坐高铁坐到退休,还有的多。”

就这样,刘武涛也留了下来。2013年,他和同在嘉兴南站工作的江苏徐州姑娘梁雅雯走到了一起。2014年,他们在嘉兴买了房,结了婚。

心安之处即为家。夫妻俩以嘉兴为家,以嘉兴南站为家,尽心尽责服务好每一位进出车站的旅客。他们一个在客运服务组,一个在综控室,春节、五一、国庆……每逢节假日,就是他们最忙的时候。梁雅雯所在的综控室不能离人,不忙的时候,刘武涛常常会打了饭去综控室和她一起吃,忙里偷闲,相互陪伴。

“我们也算是嘉兴人啦!”刘武涛笑着说,嘉兴南站的工作忙碌而充实,将来有时间,他们也想坐着高铁,去走一走、看一看。

☞记者手记

十年 城与站共成长

沪杭高铁进入嘉兴十年,改变了嘉兴人甚至周边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去杭州、上海半小时,去北京早上出发、下午抵达……高铁出行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出行方式,异地工作、异地消费变得稀松平常,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嘉兴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文化与经济的交流更加紧密,伴随着高铁的滚滚车轮,“速度经济”突破了城际的界限,迸发出区域协同的新动力。

从部分人选择的“高大上”到普罗大众的“大公交”,从“过路站”到“始发站”,沪杭高铁的十年发展,也印证了嘉兴这座城市的不断成长和壮大——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期待着下一个十年,沪杭高铁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嘉兴在线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