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5种错误行为,将孩子引向5种不同的命运。

父母从来不是以社会属性所存在的,而是纯然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说父母不是某一职业,没有某个职业标准,更不会有任何考核。自孩子诞生的那天起,他们就承担了作为父母的角色。这意味着天下的父母都是按照自己意愿来养育孩子的,随自己的情绪好坏来对待孩子。哪天心情好就多亲近孩子,哪天心情不好就拳打脚踢孩子。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部分父母已经很少对孩子拳脚相向,可是仍然存在5种行为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并且在他们长大后形成心理阴影。

第一种:穿别人的旧衣服

有许多父母给孩子穿别人的旧衣服,这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心理学研究问题原则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如果家庭条件本身比较富裕,即便是别人穿剩下的衣服也都是名牌,或者即便家境不算富裕但是孩子足够自信,给孩子穿旧衣服并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可是如果家境不是很好,并且孩子内心格外敏感,那么给孩子穿旧衣服就会令其受到伤害。在孩子的逻辑中,自己就像是这件旧衣服一样,属于“随时被抛弃的”一类。长大后会形成心理阴影,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们也难以建立长久关系,总是担心自己被他人抛弃,所以主动选择断绝联系。

第二种:总是拿某个固定的对象做比较

父母整天拿某个人作为对比,跟孩子说这个人多么优秀。这种行为区别于那些无固定指向的对比,更加伤害孩子自尊心。前者指的是父母总是认为某某人比自己孩子优秀,并且长期以来总是拿这个人跟孩子做比较。后者指的是父母今天觉得某人比孩子优秀,让孩子向他学习,明天觉得另外一个人比孩子优秀,让孩子向他学习。后者问题不大,因为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哪里不如别人。可是前者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因为孩子逐渐意识到,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不会超过那个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活在某人的阴影之下,并且会产生扭曲的竞争心理,变得刚愎自用。

第三种:排斥孩子的亲近行为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太过于粘人,就会极力排斥孩子的亲近行为。这种行为是非常伤孩子自尊心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缺爱的人格。孩子亲近父母是一种正常的依恋行为,父母排斥孩子亲近自己,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别人的累赘。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在社交方面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向别人示好。孩子内心会变得越来越缺爱,越来越不愿表达自己,因为自己的所有亲近行为都受到了挫败。长大后的他们,内心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需要他人的关心和陪伴,变得我行我素、独来独往。作为父母不要疑惑孩子为什么没朋友,那是因为孩子想找朋友的时候,被父母无情地拒绝了。

第四种:无视孩子的建议

大部分父母觉得孩子只是孩子,家里面有什么事情从来不会跟孩子商量。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孩子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家庭成员之外,总觉得像个外人一样。哪怕父母假装认真听取孩子意见,但是从来没有按照孩子的想法行事,也会被孩子察觉出来,也会感到自卑,并且觉得自己是外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快的疏离家庭,因为他从来不认为这是他的家。他们也不会对父母有任何感情,因为父母从来没有把他当自己人。按照人的本能来理解,父母之所以不让孩子决策,是因为决策的人数越少,越能够体验到快乐。孩子的决策会让父母不快乐,所以父母不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

第五种:干预孩子交友

一个没有受到任何干涉的孩子,在见到其他同龄小朋友的时候,是很愿意亲近别人的。但是如果父母干涉孩子交友,就会给孩子形成心理阴影。在孩子的逻辑中:这件事我做不了主,那件事我也做不了主,我就是父母的玩具而已。这种孩子成长过程很慢,心智不够成熟,因为总是处处受到父母的干涉,就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父母自以为是的创作了一件“艺术品”,实际上孩子只是他们的附庸品而已。这种孩子长大后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自我意识觉醒,极力摆脱父母的控制,走向自己的成熟之路;另一种结果就是整天围着父母转,永远融入不进同龄人的圈子里。

总而言之,以上五种行为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直接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命运。

作者:九霄云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