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國家舉辦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

同一天,網友們等待已久、關於“銘記那場戰爭”的電影——《金剛川》上映。

和上甘嶺、長津湖相比,金剛川這個名字,大家並不熟悉。

但出品方仍然選擇了這個戰鬥,因爲金剛川的背後,就是著名的金城戰役,是“停戰協議”簽訂前的最後一戰,也是鎖定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決勝局”!

與上甘嶺往被動應戰相比,金城戰役是志願軍一次主動發起的、勝得相當輝煌的戰役,也是首次志願軍火力超過敵軍的戰役。

最終,志願軍以一場暢快淋漓的大勝,把美軍逼回了談判桌前,簽訂了停戰協定。

《金剛川》的故事,就在金城戰役的前夜開始。


1

金城戰役,還要從停戰談判中的交鋒說起。

▲板門店談判中朝代表

1953年1月20日,介入朝鮮戰爭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下臺,艾森豪威爾上任,他在就任之前許諾:

“只要還有一個美國士兵在朝鮮面對敵人的炮火,那麼,光榮地結束朝鮮戰爭,尋求體面的世界和平,就必須是新政府第一位的、緊迫的和毫不動搖的目標。”

看來,面對這場損失了數百億美元以及17萬年輕力壯的青壯年的戰爭,艾森豪威爾已經煩了,想盡快結束戰爭。

▲艾森豪威爾

於是,在艾森豪威爾上任21天后,以到達退休年限爲藉口,下令讓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利特“退休”。

範弗利特此前曾苦心籌劃了攻打上甘嶺的計劃,卻只得到了慘敗,而且其過於強烈進攻慾望,也爲艾森豪威爾所不喜。

▲美軍炮兵打空的藥筒

繼任他的是美國助理參謀長馬克斯韋爾泰勒,這位將軍非常聽總統的話,他下令:除非得到命令,否則將安於現狀。

此後,大規模的攻防戰沒有了,中美之間交鋒的主戰場,開始轉移到談判桌前。

經過反覆拉鋸談判,雙方達成一致意見,以中朝方5月7日做出的提議爲基準釋放戰俘。雙方約定於6月25日簽訂停戰協議。

而這天,正是朝鮮戰爭爆發三週年。

▲停戰談判

但是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卻不幹了。

怎麼着?我“大韓民國”死了這麼多人,國家一片瘡痍,你們兩個大國說不打就不打了?

我“宇宙第一大國”的面子往哪裏擱?

不行!戰爭必須持續下去,一直到消滅北朝鮮爲止!

▲李承晚就任總統

雖然李承晚集團並不敢直接違抗美軍,但是使小動作破壞談判還是可以的,他準備在戰俘營上做文章。

朝鮮戰俘是美軍管理,但由於人手不足,實際負責看守的是韓軍警察和憲兵。

6月18日,韓軍士兵晚上剪斷鐵絲網、關閉探照燈後就“自動下班”,讓戰俘各自逃跑。

等美軍發現趕到時,3.54萬人只剩下不足9000人。

這些“逃跑”的人,其實是被李承晚派人收容,並補充進了韓國部隊。

這等於是讓這些戰俘從美國人手裏,到了韓國人手裏。

這2.7萬戰俘,就成了李承晚的一張牌。

李承晚的算盤打得很精明:你們不是要交換戰俘嗎?好呀,現在戰俘營裏面已經沒多少戰俘了,這些人都已經“參軍”,看你們怎麼簽字!

▲南朝鮮軍隊

李承晚的小動作讓美國大丟面子,中方談判代表質問克拉克:“究竟聯合國軍司令部能否控制南朝鮮的政府和軍隊?如果不能,那麼朝鮮停戰究竟包不包括李承晚集團在內?如果不包括李承晚集團在內,則停戰協定在南朝鮮的實施有何保障?”

美方代表迫於無奈,只能回答:“聯合國軍”將繼續遵守停戰協定,並承認中朝方面有權採取必要行動抵抗侵略,保障停戰。

要的就是美國人這句話!

你的乾兒子管不了,我替你管!

中國決定:根據目前情況,停戰簽字需推遲至月底,擬再消滅僞軍一萬五千人,給李承晚集團沉重打擊!

爲了準備這次戰役,志願軍做了周密的動員和部署,集結了6個軍的兵力。

特別是與1951年相比,志願軍的火力得到了極大增強,82毫米迫擊炮以上火力1483門,其中山炮、野炮、榴彈炮約400門,還有稀有的喀秋莎火箭炮、高射炮、反坦克炮,來飛機打飛機,來坦克打坦克,實現壓倒性火力優勢。

自此,志願軍首次告別了“火力不足”的窘態,兵力上志願軍以3:1佔優勢,火炮上志願軍以1.7:1佔優勢。

7 月 13 日(也就是金剛川故事的第二天),金城戰役打響。志願軍在20分鐘內向韓國人頭上傾瀉了1900餘噸炮彈,敵人的防禦工事被嚴重破壞。

特別是喀秋莎火箭炮部隊更是活躍,僅團級規模的齊放射擊就有69次,極大支援了步兵的進攻(金剛川中也有這個情節的描寫)。

▲志願軍的喀秋莎火箭炮

當時步兵看到火箭炮發射時的壯觀場面,都會情不自禁地歡呼:“炮兵萬歲!”

對一線的步兵來說,以前總是挨炸,現在終於輪到敵人嚐嚐“範弗利特彈藥量”的滋味了。

戰鬥至14日18時,南朝鮮軍全線崩潰,志願軍向前推進了9.5公里,殲敵1.4萬餘人,拉直了金城以南戰線,戰役決心初步完成!

隨後,志願軍頂住了美軍和韓軍的反撲,堅持到了停戰協定簽字。

是役,志願軍基本全殲南朝鮮首都師(白虎團所在師),給予其他3個師以毀滅性的打擊,共殲敵52783人,其中俘敵2836人,擊落敵機85架,繳獲飛機一架,坦克34輛,汽車231臺,各種火炮245門和大量彈藥等戰利品。

金城戰役,完勝!


2

金城戰役的完勝,與金剛川(河)上的人員和彈藥運輸線暢通分不開。

金剛川寬60米,水深4米,原本有一座大橋,卻被美軍用飛機狂轟濫炸,徹底廢了。

沒有了橋,就等於切斷了前線部隊的生命線。

志司下令,要求必須在8天之內在60米寬的金剛川上架設一座載重橋!

冒着美軍轟炸架橋,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工兵連長張振智絲毫不退縮,經過了七天七夜奮戰,全連官兵在張振智的帶領下,在金剛川巖裏渡口硬是架起了一座載重橋。

而美軍也發現了這座橋,兩個小時內,向載重橋投下了700多枚炸彈。七孔橋被炸得只剩下兩孔,橋不能用了!

工兵團團長、政委、參謀長傳達了志願軍最高層的指示:必須在6點40分前修好橋樑!

而此時,已經5點了。

張振智立刻帶領全連官兵們,冒着炮擊和轟炸二次架橋。敵機在空中盤旋,炸彈在附近爆炸,可是沒有人理睬它。平時十幾個人抬的材料,當時六個人抬起來就跑。全連上下憋着勁幹,最後提前一刻鐘完成了任務。

沒想到剛一架完,又被美軍飛機炸燬。

三次架橋,三次炸燬。

四次架橋,四次炸燬。

就這樣,張振智帶領工兵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了載重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徹底保障了金剛川上的通道暢通,給金城戰役前線輸送了大量武器彈藥,保證了戰役勝利。

一直到戰爭結束,金剛川載重橋仍然屹立不倒!

▲歷史上的金剛川橋

電影《金剛川》對這個“橋”的故事,做了藝術化的視覺呈現。

不單單拍了工兵克服困難架橋的故事,而是選了步兵、高炮兵、工兵三個兵種,通過三個時間片段、三個兵種的組合和穿插,來講這個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這種拍攝手法很像《敦刻爾克》的多線程敘事手法:同一時間同一場景同一故事,從三個角度進行了講述,最後一幕是戲劇高潮。

特別是電影加入了美軍視角,這個飛行員技術水平高,也不乏勇氣,他是個典型的美國牛仔性格,也是一個合格的軍人。

他文藝,一邊唸誦詩文一邊開着戰鬥機。

他傲慢,不相信那羣“用兩根樹枝喫飯的野蠻人”沒被自己打敗,甚至還有能力反擊。

他講義氣,自己的僚機被擊落後,他一次又一次地返航復仇,成爲志願軍戰士們最可怕的敵人。

這纔是70年前,志願軍面對的真正對手。

以往我們“抗日神劇”中的敵人形象,都是“醜陋化”甚至“弱智化”,那麼往往會帶來一個悖論:

既然敵人這麼笨,爲什麼敵人能在中國國土上肆意妄爲?中國喪失這麼多領土?難道中國人比這些笨敵人還笨?

而《金剛川》中則並沒有醜化和矮化敵人,而是塑造了一個真實的美軍。

以往我們總是用“武器先進”這個詞來形容美軍,但其實這也陷入了“唯武器論”的怪圈。

在那個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志願軍面對的不是一羣只是憑藉着精良武器耀武揚威的“少爺兵”,而是剛剛經歷過二戰,包括太平洋戰爭洗禮的巔峯美軍。

▲美軍仁川登陸

他們武器裝備更加精良,戰鬥意志同樣堅定,美國最高軍事獎章“榮譽勳章”在朝鮮戰爭中一共授出135枚,甚至要多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數量。

就算落入長津湖那樣的絕境,美軍陸戰1師在長津湖突圍後,也能憑藉強大的炮火幾乎封死9兵團追擊的道路,甚至能夠從日本空運大橋組件,用兩天時間修好被志願軍數次炸燬的水門大橋,成功撤退。

▲炸橋的戰士怎麼也想不到,美國人能從日本空運一座橋過來

這足以證明,這個時期的美軍,是一個全方面都非常強大的敵人。

當最後美國飛行員像《中途島》那樣對着高射炮陣地幾乎垂直地俯衝時,你就會知道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多麼難纏的對手。

但是,就算是這樣的美軍,我們的先輩仍然擊敗了他們!

正因爲如此,志願軍才能稱得上是奇蹟般的部隊!

畢竟,尊重對手,就是尊重自己。


3

這部電影,沒有超級英雄,但又人人都是超級英雄。

在這些無畏個體成就英雄羣像中:

那些步兵,帶着戰友的遺願衝過金剛川,殲滅五萬韓軍。

那些前出保障通訊而犧牲的女兵,明知橋旁有危險,仍然義無反顧。

那些並未露面的喀秋莎炮兵,前一分鐘美軍的榴彈炮剛剛轟擊了橋體,後一秒就用喀秋莎齊射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

那飛過志願軍頭頂的火龍尖嘯,一定是世界上最美,也最致命的樂章。

天降正義,奏響敵人的死亡之曲!

還有那羣犧牲自己也要保護橋安全的高射炮兵。

吳京飾演的關磊是張譯飾演的張飛的師父,看似混不吝,但其實滿懷深情。

他們吵嚷着爭奪指揮權,爭搶着誰去1號炮位,其實都是爲了能讓自己頂在更危險的地方。

吳京難道不知道1號炮位已經開火過,很可能會遭遇二次攻擊麼?

知道,但他仍動用師父的權威搶過了這個犧牲的位置。

而張飛,雖然一開始惜彈如命,對關磊的強勢步步退讓,還答應送給關磊10發炮彈,但同樣是想把生的希望留給關磊。

甚至一開始那張紙的命令,可能也是張飛僞造的。

可惜在師父眼裏,張飛的小心思毫無作用。

當關磊察覺到去而復返的戰鬥機“是衝咱們來的”時候,他果斷加大挑釁力度,哪怕炮彈打光了,也要堅持打照明彈吸引對方,徹底把雙方的交火變成一場“私人恩怨”式的戰鬥,藉此來保護張譯和橋的安全。

而關磊犧牲後,張飛從隱藏的炮位點走到了關磊的高炮位,裹住破裂軍裝下關磊的屍塊,無聲地流了兩行淚。

用一個空彈殼插進土裏,權做墓碑。

吹響一個子彈殼做的哨子,權做喪曲。

然後下令:點火!

這個命令的含義非常明確:點火吸引美軍飛行員攻擊,掩護大部隊過河減少犧牲!

就像吳京主動暴露守護他那樣,他也要像這樣守護這座橋!

而身邊的二炮手、三炮手們愣了幾秒鐘,而後面帶微笑,眼神堅毅地潑下汽油,點燃火堆!

中國軍人的視死如歸,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

爲什麼笑着面對犧牲?

爲了更多的戰友,爲了最後的勝利!

就這樣,高炮班成爲了一道豎在敵人與戰友之間的一道屏障。

而這道屏障,是由鋼鐵和血肉鑄成的。

而工兵的英雄主義描寫同樣震撼。

最後,喪門神炸機來到了金剛川上空,而志願軍唯二的兩門高射炮均已被摧毀,令人喘不過氣的巨大轟炸機扔下漫天的炸彈後,正常人都不會認爲橋能再次倖免。

然而,奇蹟再次發生了。

硝煙中,一列列志願軍仍然高喊殺聲衝向對岸,原來,是志願軍跳入水中以身爲樁,以肩爲路,搭起了一座人橋!

美軍飛行員困惑了:這座橋怎麼就炸不斷!

這個美國人不明白,這座“怎麼炸也炸不斷”的橋,恰恰就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韌性的象徵。

中華民族就是這樣,你的確擁有世界第一的空軍,但你炸斷一次,我還能修好一次。

哪怕最後在凝固汽油彈的洗禮下損傷嚴重,志願軍戰士也在炮火中,搭起人橋讓大部隊過去,把你的乾兒子打崩!

而電影最後在丁達爾光照耀下的那座鋼架橋,就是對爲奪取金剛川勝利而獻出生命的英烈,爲保衛祖國、維護和平作出貢獻的先輩,最好的告慰。

在“一條大河波浪寬”的鋼琴背景樂中,看着那些一個個戰士衝向橋面的慢鏡頭,那些水下一個個“人樁”,相信無數人也會像作者那樣----

熱淚盈眶。


4

金剛川的故事雖然是改編,但每個人物都有其歷史原型。

而電影《金剛川》,只是把衆多英雄的事蹟,濃縮在了一部電影中。

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傳奇。

比如鄧超扮演的“白馬連長”老高,其歷史原型是志願軍鐵道兵團第1師第1團第1連任副連長楊連第。

楊連第是天津人,1950年10月,楊連第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編入鐵道兵第1師第1團1連,任副連長。

1952年5月15日,楊連第在朝鮮清川江大橋指揮連隊架橋時,被敵機投下的延時炸彈彈片擊中頭部,光榮犧牲,時年33歲。

爲表彰楊連第的功績,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爲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楊連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他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

而張譯單人操炮的原型,是志願軍高炮兵英雄劉四。

劉四是山西忻州人,隨部隊改編爲高炮第31營3連,負責黃江橋的保衛工作。

1951年11月1日,劉四所在陣地遭到了48架F-84戰機的轟炸,劉四坐在基座上,也被彈片擊傷,跌落下來,而身邊的戰友都已經倒在血泊之中犧牲了。

20分鐘後,身負重傷的劉四從昏迷中甦醒,見敵機羣仍在肆虐,便決心單人操作37高炮抗擊敵機。

他首先爬到一炮手座位上,盯着瞄準鏡轉動方向輪,找好方向。

接着又轉到二炮手座位上,雙手控制射擊仰角,腳踏發射開關,將五炮手臨終前壓進炮膛的炮彈悉數打出,將1架俯衝中的P51“野馬”式戰鬥機打得凌空爆炸。

劉四後來被授予一等功,二級戰鬥英雄的光榮稱號,並且還獲得了朝鮮授予的二級戰士榮譽勳章。

電影中甘搭“人橋”的工兵戰士,同樣有着歷史原型,就是抗美援朝老兵王宏賢所在部隊。

1951年,剛剛17歲的王宏賢跟隨志願軍部隊前往朝鮮,投入抗美援朝的戰場,負責保障戰場上物資供應。

但是橋總是被美軍炸斷,志願軍搶時間只能下水架橋。

王宏賢回憶說“那冬天真冷,邊上放着那個汽油桶,汽油桶裏頭裝的酒,還放的管子。我們就是到那以後在汽油桶裏頭喝上兩口酒,然後扛着木頭就跳到河裏頭,把這木頭蹲在那裏抱住扶住,大家一個人扶一根木頭,站到水裏頭。”

冰冷的河水刺痛着戰士們的雙腿,雙手雙腳被凍裂是常事,但戰士們還是將樹樁做成的橋墩子抱得穩穩的,確保汽車順利通過,將物資運達前線戰場。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王宏賢表現突出,受大站通令嘉獎一次,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獎勵三等功一次。

每一個犧牲都有意義,每一個犧牲都應該在電影中體現。

如果不是戰史中白紙黑字的記載,很多人都難以想象這些英雄事蹟是真的!

用對手的話來說,“你們雖然不信神,但你們確實創造了神蹟。”

世上哪有什麼“神蹟”,不過是一個個平凡的人,用意志和鮮血創造了非凡的歷史功績而已……

如果有些人質疑這些“神蹟”的真實,炒作單人操炮不科學、晚上架橋不可能,那就先去翻翻戰史再說吧。


5

他們當年做的事情,今天會不會有人記得?

當然會!

70年前的硝煙早已散去,但金剛川畔的戰鬥卻永遠被敬仰!

70年前的細節逐漸模糊,但那羣英雄卻永遠被銘記!

70年前的戰鬥無法複製,但我們可以在大屏幕上體味那種精神!

《金剛川》就像吳京打出的那枚照明彈,照亮夜空,照亮敵人。

也照亮我們看太多青春戀愛劇、都市情感劇變得泛娛樂化的心靈,讓我們將視線重新投回70年前的戰場,重新關注那些平時不見於媒體的英雄們。

也許,記住他們,就是對這些英雄最好的回報。

這也許,就是電影《金剛川》最大的意義。

就像電影散場時一個孩子的提問:

媽媽,最後我們打贏了嗎?

媽媽回答說:“當然啦,沒有贏的話,哪有你現在的生活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