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银出身贫苦家庭,王本银的父亲王而传无师自通,喜唱倒七戏,晚间无事,常被邀至附近小戏班演唱,扮旦角,也能有些收入。王本银9岁时,因与同村孩子打架跌断了腿,当地郎中以草药敷断处,夹板捆扎,说100天后才能去掉。时值夏季,王而传每天要外出干活,姐姐王巧云也要下地扒草拾柴,就将王本银置在一竹床上养伤,托邻居照管。

本银因过去时常随父亲看戏,也跟着学会了一些调门。他一人在家,闲着无事,一来对唱戏感兴趣,二来解闷,就不断哼唱倒七戏。有次唱时,被其父听到,问:“锁子,你跟谁学的?”王本银说:“我听你们唱的嘛!”王而传非常高兴说:“唱的还可以,我就来教你一出戏。”不久,王而传就教王本银学会了《秦雪梅教子》中路儿这个角色的戏。

时值夏季天旱,乡下邻里请戏班子在蔡楼子唱戏祈雨,唱的戏是全本《秦雪梅》。那时,戏班里的演员年纪都在40岁上下,没有可演路儿一角的少年演员。王本银对父亲说:“路儿一角我能唱。”王而传听他把路儿的戏从头到尾说唱了一遍,觉得可以一试,就去和班头商量,征得班头的同意,让王本银来扮演路儿。当时演的《秦雪梅》,共有“观画”、“闯楼”、“得病”、“熬药”“归天”、“吊孝”、“游地府”、“上坟”、“骂陶荣”、“闹学”、“教子”等折。全本戏很长,需要唱一夜。演戏那天,天晚开戏,按折唱下去等到唱“教子”一折戏时,天色已亮。

看戏的也早已看累了,有的躺在草垛旁边,有的靠在坟茔堆上,王本银则倒在后台的一角睡着了。到了王本银该上台的时候,王而传才叫醒王本银,给他的脸上抹铅粉胭脂化妆,但是王本银浑身发颤。王而传见状,说:“唉,你这样不中用,牙齿打牙齿这样颤,那还能……”王本银说:“我不是怕,这是刚爬起来冷的。”就这样,王本银上了戏台,许多戏迷听说小庄锁会唱戏,都站起来拥到台口。

王本银虽说会唱,可是初次登台,不会表演,只是在台这边唱一句,走到那边唱一句。但因人小,扮的路儿一角也还像个样,加上嗓子好,唱得好听,受到观众的称赞。他们父子两人回到村子里,乡邻们不仅夸赞,还凑钱做了一件衣裳送给他。王本银第一次登台唱戏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传扬出去,许多班社不断来找王而传,叫他带儿子去唱戏。

王而传一边唱,一边教。王本银聪明伶俐,学得也快,不久,一般小丫环及旦角的戏都能唱了。王本银很快就出名走红了。后来,在撮镇、东大圩一带,有个唱倒七戏比较出名的王凤山班子。王风山当时40多岁,唱武丑。班子里有张宗耀、范家业、窦为仙、陈朝炳、陈克金、陈克广、陈克明等艺人,年纪都在40岁上下,都有一定的演唱才能。这在当时,王凤山班子已经算得上人员不少、阵容整齐的戏班子。

王凤山派人找王而传,叫他带王本银去搭班唱戏,来人先送了5块银元作为“死贴角”。“死贴角”是当时戏班中的行话,只有唱戏比较红的人,班头在邀请搭班时,才给“死贴角”。当时5块银元是个不小的数目,连王凤山请他唱戏也送了5块银元的“死贴角”,也说明王本银已经颇为有名了。王本银从13岁那年起就随父亲进了王凤山的班子,在片塘、撮镇、东大圩、晓星集一带唱戏。

约一年后,王而传和王凤山、张宗耀结为把兄弟,王本银也正式拜王凤山为师傅。拜师后,王本银算是入了师门。那时,学戏是极苦的事。艺人们忙于生计,不断唱戏,而且唱戏的时间很长,经常是“两头红”,即从太阳落山时的傍晚开戏,唱一夜到早晨太阳出山时散戏。所以,教戏也无固定时间,瞅个空子师傅教一出戏,顶多说唱两遍,即需大体背热。

上台演唱时,还需要能即兴发挥,才能把戏唱活。徒弟不仅向师傅学戏,还必须在生活上侍候师傅,烧饭、洗碗、炊茶、买烟是常干的事。有一次散戏后,王本银干完杂事,刚睡倒。又被师傅叫起来,要他背“雪梅教子”一折。王而传看了,有些不忍,说:“叫他明天背吧!”师傅对王而传说:“你要是心疼孩子,就不该让孩子学艺。”王本银正在少年,血气方刚,能吃苦,又勤快,学戏也能刻苦认真,会唱的戏也就更多了。

王风山扮演丑角,极受群众欢迎。他在台上表演动作粗犷而多变,把丑角演得诙谐风趣,每句台词,大都能逗观众发笑。他常对王本银说:“演丑角,就要让人家笑。人家没笑,自己先笑,就不值钱。”王凤山的丑角戏以及他的表演方法,很多都被王本银学了下来。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