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發地疫情可能源於受污染進口冷鏈食品

新京報訊 (記者戴軒)近日,由北京市疾控中心、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清華、北大等單位聯合發表的一篇論文,揭示了對今年6月北京新發地疫情溯源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流調與數據分析,新發地疫情可能源於受污染的進口食品經冷鏈運輸帶來了從環境到人的傳播。

新發地疫情病毒毒株可能爲境外輸入

6月11日,新發地疫情發生後,究竟起源於哪裏一直沒有定論。近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題爲“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現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污染”(Cold-chain food contamination as the possible origin of Covid-19 resurgence

in Beijing)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通過對今年6月北京疫情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分析,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揭示了該疫情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污染,提出冷鏈運輸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播的新途徑。

自6月11日確診首例感染者後,北京對新發地市場538名員工擴大進行病毒核酸篩查,發現45人爲陽性。6月15日,北京啓動了全市核酸篩查,通過對1000餘萬人口和5342份環境樣本的檢測,共發現368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這些感染者均與新發地市場有直接或者間接關聯:其中169人是新發地市場的工作人員,103人於5月30日至6月12日期間去過新發地市場,其餘96人均爲上述人員的接觸者。未發現獨立於該市場的早期傳播鏈或獨立傳播鏈,提示新發地市場是此次疫情的單一暴發源。

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自主開發的低病毒載量樣品處理方法,對110個病例和環境樣本進行了高通量核酸測序,共獲得了72條高質量的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分析發現,這些序列均具有8個特徵性突變位點,這些位點在我國此前的本土和輸入病例中從未發現過。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數據庫比對,發現除C6026T之外,具有其它7個突變位點的病毒主要存在於歐洲。這些結果進一步提示,新發地疫情病毒毒株可能爲境外輸入。

論文推測,新發地疫情可能源於受污染的進口食品經冷鏈運輸帶來了從環境到人的傳播。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4℃和-20℃下放置21天后,新冠病毒在雞肉、三文魚和豬肉表面的傳染性沒有下降,表明冷鏈運輸污染食品可以延長病毒的存活期和傳播距離。

水產區S14號攤位可能是感染的源頭

論文中提到,結合新發地市場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人員初步確定綜合交易大廳地下一層(牛羊肉大廳)水產區S14號攤位可能是感染的源頭:S14號攤位的7位工作人員均爲新冠確診病例,且症狀出現時間相對較早,員工或其密切接觸者均未去過新冠肺炎病毒流行的中/高風險地區,或與這些地區的人員接觸。

根據流行病學模型推斷的疫情開始時間範圍內,共有5位顧客新冠抗體檢測陽性,且這5位顧客都到訪過S14號攤位。這5位顧客及其密切接觸者在過去14天內都未到訪過中高風險區域或接觸來自中高風險區域的人員。

論文稱,進一步調查顯示,三文魚是S14號攤位售賣的唯一進口商品。

論文中提到,工作人員對位於新發地市場外的冷藏庫中所有原始密封包裝內的三文魚進行了檢測,3582份樣品中,有6份檢測出了陽性,其中5份來自X公司,X公司5月30日曾爲S14攤位供應三文魚。通過測序,在X公司一份三文魚塗抹拭子中獲取到新冠病毒的16341個核苷酸,分析發現該毒株已測序列中,包括上述新發地疫情病毒毒株中8個突變中的3個。通過已發現的3個突變,推測X公司樣品毒株包含新發地疫情病毒毒株突變中7個及以上的概率爲60%。

論文中提到,雖然尚不清楚三文魚身上的病毒載量是否足以造成感染,但食物和環境污染的風險仍然存在。對於那些抑制了社區傳播的國家來說,這一發現十分重要,因爲病毒可能通過冷鏈運輸的被污染物再次傳播、甚至可能引發疫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