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爱尔眼科刚刚发布了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5.65亿元,同比增长10.78%;净利润15.46亿元,同比增长25.60%。其中,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4.02亿元,同比增长47.55%;实现扣非净利润10.02亿元,首次突破单季10亿元大关,同比大增85%。

还有一点很重要,公司6月收购了30家医院,这提升了爱尔眼科全国网络布局的完成度,为公司业务带来新的增量。

可以说,这份报表是超预期的,也正是在这样的消息刺激之下,今天的爱尔已经大涨将近7%,形势一片大好。

有人也分析了爱尔这次季报超预期的原因,一是因三季度本来就是眼科行业的传统旺季。

二是眼科需求刚需化,公司屈光、视光业务增速很快。随着人们对屈光了解越多,对眼科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加。人们的办公、娱乐、社交等活动逐渐转移至线上,提高了用眼程度,尤其是青少年近视眼日趋严峻,疫情期间,中小学生的近视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二季度各中小学陆续返校,视光业务的需求提升,

三是随着公司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眼科患者的就医越来越看中品牌,这也是驱动业绩的重要因素。行业高增长的同时,向头部眼科机构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

不可否认,目前来看,爱尔眼科后续发展还会越来越好,但是有一个问题你不得不考虑,依靠并购带来的高增长,是不是应该多一份谨慎?

通过上市公司把体外培育的医院套现,如果爱尔不并购它的利润增长又有多少呢?像爱尔、通策这样的发展模式,培养盈利后就并入母公司,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相关方都已经通过体外培育再并入上市公司的形式获取了巨大的既得利益。但上市公司的股东们却要承担未来并购资产可能恶化的巨额商誉风险,无非是到了后面谁跑得快的问题。上市公司的身体被体外掏空了,最后留下的到底是大量现金流还是一堆资产不好说!

美国历史上的漂亮50也是这个套路,因为自身市场估值高,于是大量并购低效资产,从而推动市值进一步上涨,这就像一个左脚踩右脚爬到天上去的游戏。如此增加商誉,只能说明不收购,利润就上不去,而利润上不去,就无法支撑现在的估值。待到无论怎样利润都上不去的时候,估值还能维持吗?

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收购做大表内营收,营收上涨刺激股价上涨,股价上涨通过减持或者增发获取现金流,再次进行并购,从而形成反身性循环上涨,但是这种做大业绩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当然了,也可能是杞人忧天了,祝愿爱尔眼科的小股东们好运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