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來源:人民日報作者:石羚播報

今年1月至8月,北京市空氣優良天數累計達170天;陝西省加快能源產業綠色轉型,2019年碳排放強度較2015年下降21%;青海省實施重點流域干支流環境綜合整治,湟水河變成“清水河”……一段時間以來,很多地方都傳來了或提前、或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喜訊,描繪出全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美麗圖景。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能一邊宣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邊生態環境質量仍然很差,這樣人民不會認可,也經不起歷史檢驗。”正是從這樣的政治高度出發,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態環境問題。從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到實施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保護重大工程,再到開展排污許可、實行河湖長制、禁止洋垃圾入境,“十三五”時期我國成爲世界上污染治理力度最大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進一步擦亮全面小康的綠色底色。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十三五”時期,生態旅遊、生態農業快速發展,減排增收、變廢爲寶的企業遍地開花,許多保護區的漁民成爲清漂人、伐木工變身護林員,這些事例無不說明:通過技術創新、結構優化、思路轉變,生態與經濟能夠平衡,保護和發展能夠雙贏。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不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還需要繼續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按照“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的要求,“十三五”時期重點解決損害羣衆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藍天變多了,空氣新鮮了,河水清澈了”,道出了“十三五”時期廣大羣衆的共同心聲。當普惠的生態福祉逐漸成爲現實,又進一步激發了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2020年度《公民生態環境行爲調查報告》顯示,68.5%的受訪者經常選擇低碳出行,超五成在過去一年參加過環保志願活動。綠色低碳日益融入生活,環保意識日漸濃厚,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新時代的生態環境治理是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強調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造發展新優勢,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相信努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一定能贏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