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條紅線”衝擊波:房企融資繼續井噴 投資規模驟降

以“三條紅線”爲代表的融資監管政策,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企業決策。

中原地產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以來,房企境內債券發行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同期的673億上漲了48.6%,延續了7月來的融資井噴現象。

這其中,既有當前融資成本偏低的影響,又與融資政策收緊的大環境密不可分。

以“三條紅線”爲代表的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政策,於今年8月正式提出。按照監管層的要求,對房地產融資的管理,主要以“三條紅線”爲標準,具體爲: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 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根據房企的“踩線”情況,分爲“紅、橙、黃、綠”四檔,然後實施差異化債務規模管理。

由於該政策將以“先試點、後推廣”的方式實施,這就給房企留下了調整的“窗口期”。除了融資繼續井噴外,房企的拿地和投資等策略也在發生調整。

最後的“窗口”

受流動性寬鬆、融資成本下降的影響,今年二季度以來,房地產融資規模維持在高水平。進入下半年,作爲主要手段的境內債券融資規模明顯提升。

與過去兩年相比,今年房企融資的成本總體偏低,大多房企的成本主維持在個位數水平。10月23日,廈門象嶼發行一筆9億元的短融債券,利率低至2.7%。10月26日,綠城發行9.5億公司債券,其中,品種一5年期的票面利率僅爲3.82%。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出,近期房企融資的平均票面利率集中在4%-5%左右,明顯低於去年同期6%-8%的水平。

北京某上市房企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融資井噴的原因,除了低資金成本的大環境外,還因房企在追趕“三條紅線”全面實施前的時間窗口期。

按照新規,如果三項指標均超出閾值爲“紅色檔”,房企的有息負債規模以2019年6月底爲上限,不得增加;兩項指標超出閾值爲“橙色檔”,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5%;一項指標超出閾值爲“黃色檔”,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10%;三項指標均未超出閾值爲“綠色檔”, 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15%。

另據瞭解,對於近一年拿地銷售比超過40%或者過去三年經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連續爲負的房地產企業,監管層也會視實際情況削減其信用債發行規模,並對信託融資、資管產品、海外融資等給予限制。

廣發證券認爲,這一調整意味着,對房企金融資源的分配規則,由過去的“市場化分配”調整爲“政策約束分配”。

該機構對434家房企(含非上市房企)的財務報表數據進行整理發現,紅橙黃綠四檔企業佔比分別爲 28%、18%、33%、21%。該機構指出,綜合過去兩年房地產業的新增融資規模來看,新政不會對行業的穩定帶來較大沖擊,但對於一些試圖藉助高負債實現高增長的房企來說,新政無疑會帶來約束。

前述房企人士指出,“三條紅線”意味着房地產高槓杆時代的終結,在政策全面實施之前,房企正面臨最後的“窗口期”。未來一段時間,通過補充流動性進行“降檔”,仍將是各家房企的主要動作。

“降檔”之路

實際上,在房企的“降檔”之路中,除增加融資外,強化銷售、緊縮投資也成爲重要動作。

在銷售方面,部分房企實施“以價換量”的策略,並取得明顯效果。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單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爲1.86億平方米,同比上漲7.25%;銷售額爲1.87萬億元,同比上漲16%。兩項指標均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投資方面,企業的動作明顯放緩。易居克而瑞的統計指出,在疫情影響過後,房企在今年第二季度迎來補貨高峯。但到第三季度,隨着金融監管力度的持續收緊,房企投資金額顯著下滑。

數據顯示,三季度TOP50房企投資金額較二季度下滑26%。其中,在“三條紅線”監管政策出臺後,9月單月投資金額出現斷崖式下跌,較二季度的月度均值下降42%,僅高於今年1、2、3月。

該機構指出,“一方面是二季度補貨之後,企業重點仍在‘促銷售、抓回款、穩現金’上;另一方面,隨着‘三條紅線’監管政策的出臺,企業融資進一步收緊,也導致房企投資意願下滑。”

這種心態直接影響了土地市場。前述機構統計顯示,9月份200家房企參拍重點地塊的次數顯著降低,53%企業未參加重點地塊的出讓,另有32%的房企參拍次數在5次及以下,參拍超過10次的房企僅有6%。與此前積極參拍相比,三季度末房企謹慎投資態度可見一斑。

多數機構認爲,雖然四季度是拿地高峯期,但房企的投資態度仍將延續謹慎態勢。

前述房企人士還指出,在“降檔”之路上,除了上述短期行爲之外,很多房企已經啓動了長效措施。比如,優化管理架構,提高週轉效率,縮減運營成本,等等。其中不乏對員工實施薪酬調整,甚至裁員。

另外,一些房企已經着手調整旗下項目的並表口徑,從而降低表內負債規模。

“‘三條紅線’中,現金短債比最容易調節,通過債務置換、加大銷售就容易實現。淨負債率和資產負債率(扣除預收賬款口徑)涉及經營層面,調整的難度較大。”該人士表示,預計未來一到兩年,這都是房企的業務重心之一。

(作者:張敏 編輯:張偉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