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太祖奋力开明朝,建立学校求官僚。

学生只能写背作,擅发议论要坐牢。

饿死吊死砍头死,脑袋挂上竹竿高。

多年以后思故事,血泪汪汪湿紫袍。

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基本结束了中国大地20余年的混战,建立了大明朝。帝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马上得天下的朱元璋当然明白“马上得天下可以,但马上治天下则不行”的道理。进一步吸取唐末、五代时期武夫当国造成军阀混战的经验教训,当务之急,需要大批文人官员治理国家,建立起符合自己要求的官僚架构。为了让读书人出来做官,甚至下达了不做官就要杀头的条款,可见明初对官员的迫切需求到了何种程度。可是,纵观全国上下,需要的大小官员有十万之众,短时间内上哪去弄这么多忠于自己的官员呢?

一、挖掘旧的体系下的官僚

(一)元朝的旧官。在长达20年(1348--1368年)的战争中,元朝的官员或者死于战争,或者追随元顺帝逃亡漠北,或者感念前朝旧恩,隐名埋姓隐居山林,不知所踪。总之,从这部分人中获得官僚极少。但极少不是没有,下文中的国子监祭酒宋讷就是元朝旧官僚体系中的一员,是前朝进士。

(二)元朝的吏。吏和官是有区别的,大家可以自己搜索查询,这里不多做介绍。但是朱元璋发现元朝的吏已经形成了小帮派或者说小团伙。因为处理公文的一些诀窍,程序格式等形成了专业,或父传子,或师传徒。在父与子和师与徒之间形成的小团体的力量是可怕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很忌讳,所以这部分人朱元璋不敢用,而且大明朝还规定,吏不能做官。

(三)读书人。“学的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大部分读书人希望出来做官,光耀门楣、显祖耀宗。但是就当时环境下读书人而言,不愿意出来做官主要原因是:1.当时朱元璋并没有完全控制全国,读书人对新生政权有所顾忌,一是顾忌大官显位都叫淮帮(朱元璋安徽人)占了,做官没有大的前途;二是顾忌万一元反攻回来,自己是否会受到清算的问题。2.朱元璋铁腕治吏,早上上朝带着乌纱帽中午说不定脑袋就搬家,更甚者扒皮抽筋。换言之,明朝没有宋朝时不杀士大夫的制度,读书人怕官没做成,反误了卿卿性命。3.读书人认为做新生政权的官员有失身份,因为皇帝是个和尚乞丐,手下很多大将是流氓痞子,屈居这些人手下任职,傲骨何在?颜面何存?

(四)地主。通过举荐,一些地主出来做了大明官员,但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用。

二、国子监培养新官僚

(一)概况。明朝初期制度,参加科举必须是学校生员,学校生员可以做官,不一定由科举产生。换言之,想到官,必须经过学校。学校里面的祭酒(相当于校长)、博士、助教、学正等全部属于朝廷官员。在校学生则多少不一,最少的一年是洪武四年272人,最多的一年是洪武二十六年8124人,一般情况下是1500人左右。学生入国子监,负责选送的是府、州、县的官员,翰林院官员主持考试。监生入学学习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官,无他。

(二)功课。《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说苑》等。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洪武三年心血来潮读《孟子》,发现孟子对君主大不敬,吹胡子瞪眼地说:“这老头要是能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下令把《孟子》逐出孔庙,并删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章节。《孟子》被阉割后,就成了《孟子节文》。而学生的日常功课就是“写背作”三个字。通常每日练字,主要是楷书;三日背一篇文章;每月作文六篇。写得不好,背得不熟,作文不通,都会被痛打。

(三)出路。监生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别无他途,但是没有一定的任官次序,最高的直接被任命封疆大吏布政使(从二品),最低的是九品县主簿,甚至是没有品级的教谕。监生能不能做官,做多大的官有时候也靠狗屎运。比如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被杀,大批文武官员受牵连被斩杀,大量衙门缺官,朱元璋只好从国子监大量补充,于是这一年监生大走官运。

三、白色恐怖下的国子监

国子监不同于现在的大学,是一个学术自由的地方,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相反,在明初,朱元璋对国子监管控及其严厉,甚至变成人间监狱,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一)严禁议论。严禁学生对人对事批评议论。学生议论学校、议论教员、议论朝政、甚至是议论伙食都是不行的。国子监学规:“生员勿得擅入厨房,议论饮食美恶及鞭挞膳夫,违者笞五十,发回原籍,亲身当差”。

(二)毁辱师长解释权在学校。“敢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计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风化,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毁辱师长在今天看也是不应该不允许的,但是明初国子监错就错在“鸡毛最后变成了令箭”,毁辱师长的解释权在学校,范围就扩大化。语言、行动、思想、文字上都可以解释称毁辱师长,最重要的是解释权归国子监所有。

(三)监生受处罚。关于毁辱师长的处罚规定就是明朝国子监第一任祭酒宋讷制定的。宋讷(1311--1390年)作为前朝遗老,却是个狠角色,根据他制定的有关规定,有的监生竟然被活活饿死、甚至被逼上吊自杀。吏部余尚书和国子监金学录等人反对宋讷残暴,设法以宋讷年老为理由让其退休,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完全站在宋讷的一边,余、金等人被朱元璋统统处决。

洪武二十七年,监生赵麟因在国子监受到虐待,忍无可忍,提出抗议。学校按照规定,打了100板子准备充军。而朱元璋认为处罚过轻,竟然来了个法外用刑,杀了赵麟,把脑袋砍下来,然后在国子监竖一根竿子,把赵麟的脑袋高高挂起,杀一儆百。学生从此处走过,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这一根挂人头的竿子在国子监一竖就是126年,挂了几颗人头不得而知。正德十四年,明武宗微服私访,从北京来到南京国子监,见竖着一根竿子,问是干什么的?得知是用于挂学生脑袋的时候,明武宗也是打了一个冷战,说了一句:“学校岂是刑场?”忙叫人撤去。

(四)工作人员也会受处罚。国子监厨师不听命令,三更五点不起,误了生员饮食,一两遍不听,打五十,三遍不听,斩。负责学校监管的监丞等管理人员因管束不严,打一百圆棍。一百圆棍下去,90%的人就GAME OVER了,能扛过去的就发云南。

四、祭酒宋讷的残暴受到朱元璋的支持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子监前30年的祭酒,只有残暴的宋讷得到善终任上,死后也是恩礼隆重,颁旨为大明帝师,建庙宗祠。像第二任祭酒梁贞,第三任祭酒魏观,第四任祭酒乐韶凤,第五人祭酒李敬、第六任祭酒吴颙或被罪、或被斩。朱元璋也曾经表扬宋讷批评其他几位祭酒。洪武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太祖训令:“宋讷做祭酒,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近些年那些老秀才做祭酒,每每都怀着异心,不肯教诲,把宋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学生全不务学......”。可见,铁腕甚至是残暴管理国子监,制造出听话的官僚队伍是朱元璋大力支持的。所以就不难理解出现残暴的宋讷受到表扬其他祭酒受到批评的现象了。

文史大专家曰:痛打、充军、饿死、上吊、砍头、脑袋挂竿子,何其残酷也。明朝初年之国子监,学校乎?监狱乎?刑场乎?奴性官僚加工车间而已。不服从管理者,视若非人,工厂之残次品也,弃之有何可惜?以后,官员出自科举,国子监地位下降,白色恐怖遂不复存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