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志愿军入朝作战时使用的都是苏式武器装备,这种说法显然不正确。尤其是1950年率先出国作战的13兵团及9兵团部队,所使用的依然是在之前战争中缴获的“万国造”武器。

志愿军先期入朝部队装备的复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仅仅是战士们手中的枪炮就产自世界上24个国家的98家兵工厂,其品种和型号多达110种。相对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联军而言,志愿军的武器尽管已经经过了尽可能的加强,但还是显得简陋不已。

尤其是编制越靠上,武器的差距越大,如在步兵师一级,志愿军初期入朝部队仅辖1个装备12门75毫米炮的山炮营。而美军的步兵师则有1个18门编制的155毫米重炮营、3个18门编制的105毫米重炮营、1个装备自行高炮/高机的防空炮营,另外还有1个装备71辆坦克的坦克营。

美军的重炮全部是卡车牵引,而志愿军的师级炮兵还是骡马牵引甚至是人拉背扛;美军火炮的炮弹几乎是打不完的,志愿军炮弹的供应则极为拮据;美军还有完善的炮兵侦测体系,志愿军师级炮兵则主要是“大炮上刺刀”。

而且由于美国空军的压制,志愿军初期作战时的炮兵很难跟得上前线部队,因此发挥的作用不大。如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全军消耗炮弹5469发,主要是60毫米迫击炮和81/82毫米迫击炮弹,75毫米山炮弹仅仅打了22发,可以说忽略不计。

在当时,81/82毫米迫击炮装备到志愿军的步兵营级,而60毫米迫击炮主要装备到志愿军的步兵连级。所以说,志愿军在初期入朝作战中所依靠的核心火力便来自于步兵营连本级所配备的武器。

仅仅靠着这些步兵轻武器就将武装到牙齿的美国联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足见志愿军无愧世界最强轻步兵之名了(注:志愿军将联军打回到三八线的过程中使用的都是缴获的“万国造”武器)。

那么1950年时,志愿军步兵连的武器配置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们根据历史资料,也跟大家来聊一聊。

众所周知,我军的步兵连长期采用的是“三三制”编制,即一个连辖3个排,一个排辖3个班。

而志愿军在入朝前特别强化了基层部队的火力,在一个步兵连中配齐了3门60毫米迫击炮,即俗称的60炮。每门炮编制10人,携弹36到40发,编成一个排。

在实际作战中,步兵连的这3门60炮可集中使用,作为连级的核心火力;也可分别配属给3个步兵排,作为步兵排的重要火力支援。

我们在历史资料中还发现了这样一句话:掷弹筒有弹者保留,无弹者取消。

这个掷弹筒指的就是日制50毫米掷弹筒,是抗战时期日军使用很普遍的步兵武器。志愿军入朝作战时,也多少有所装备。

如38军入朝时装备有100具掷弹筒、39军装备35具、40军装备10具、42军装备128具、20军装备316具、26军装备46具,50军、66军、27军没有装备掷弹筒。

由此可见当时志愿军的掷弹筒装备情况是不相同的,在志愿军步兵军3师9团编制下,步兵连有81个,若是9兵团4师12团编制的话,步兵连有108个。

掷弹筒

以此编制来看,只有20军装备的掷弹筒可以给每个步兵连配置大约3具,38军及42军可能将自己装备的100具、128具掷弹筒集中装备给部分步兵连,其余军的话只能说在个别分队有所装备了。

不过从各军装备的60毫米迫击炮数量来看,基本可以使得每个步兵连均装备上3门,这3门60炮重量相对较轻,携带较容易,成为了志愿军连级部队的核心支援火力之一。

在志愿军的步兵连中,除了3门60炮或是个别军额外编的掷弹筒之外,轻机枪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早在抗战时期,我军步兵连装备的轻机枪数量便是衡量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一个连要是有3挺轻机枪,那就可以称得上是主力了;要是有6挺轻机枪,可以说是精锐主力;要是有9挺轻机枪,那么一般都是很特殊的警卫或侦察部队才有的配置了。

而在志愿军初期入朝部队中,每个步兵班均装备1挺轻机枪,每个步兵连合计装备9挺轻机枪,这已经成了标准配置。

如志愿军39军,全军装备有各式轻机枪1075挺,除了满足81个步兵连所需的729挺之外,还超出了300多挺。

这主要是因为在警卫、侦察、勤务等分队也装备一部分轻机枪的缘故,同时39军兵力雄厚,有的步兵连加强到了二三百人,这种情况也会额外配置一部分轻机枪。

在轻机枪的型号上,数量最多的是捷克式,然后是英式的布伦轻机枪和美式的勃朗宁轻机枪,另外还有少量的苏式轻机枪。

当然了,这个苏式轻机枪主要是缴获自国军,因为抗战时期国军得到过一批的苏援机枪。历经抗战及随后解放战争消耗后,也有一部分转手到了解放军手中,但这个数量就比较少了,仅38军的装备中有7挺,占该军装备机枪数的0.7%,而在39军、50军的机枪装备中,则干脆无此枪。

在影视剧中,轻机枪组一般只有2人,而实际上志愿军步兵班的轻机枪组一共有4人,除机枪本身外还要携带800发子弹。执行激烈战斗任务前,机枪子弹的携带量还要更高,如38军113师在穿插三所里战斗中,每挺轻机枪要带1200发子弹,步枪兵也都要背一些机枪弹。

志愿军步兵班的自动火力除了这挺轻机枪外,还有冲锋枪;当然了冲锋枪的射程远不如轻机枪,前者主要用于近战。

在志愿军的步兵班中,一般来说至少装备有2挺冲锋枪,配置多的可达3挺甚至4挺,冲锋枪的型号主要是美式的汤姆逊、M3和英式的司登。

而步兵班的步枪型号就比较庞杂了,既有美式步枪,也有日式步枪,还有国造步枪,甚至说还有一些杂式步枪,各种型号细分可达几十种。

为了避免型号的杂乱造成供应不便,当时在各部队范围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武器调换,但是经过调换后枪械型号依然杂乱。

如号称是美械军的39军中,实际装备了38式步枪7320支,79步枪1512支,美制春田式步枪2408支;50军中则装备了38式步枪1565支,79步枪6111支,英制恩菲尔德步枪458支,美式卡宾枪716支;另外两个军分别装备了冲锋枪3058挺和1575挺。

39军的情况与50军有所不同,前者是早就调入13兵团的预期入朝部队,经过了人员及武器的加强,该军入朝总兵力52946人,要比原定改编为新式炮兵,后紧急入朝的50军多出了16000多人,故而在步兵武器的数量上要更多些。

但总的算下来,兵力和武器得到加强的39军在步兵连装备上也不过是平均每连装备步枪120支,冲锋枪36支,轻机枪9挺,60毫米迫击炮3门而已(注:除步兵连装备的枪械外,其余部队也会装备部分枪械)。前面提到的20军,也不过是每连再多3具掷弹筒罢了。

这些“万国造”武器累计起来的步兵连武器配置已经是初期入朝作战志愿军的最强水准了。

而当时美军一个步兵连的装备情况如何呢?以上是当时志愿军对美军编制研究的资料统计,其未必十分精准,但也能大体反应当时美军步兵连的基本武器装备了。

换句话说,我们在装备差距最小的步兵连级与对方的差距都很大,但是就这样,拿着这些“万国造”装备的志愿军却依然创造了战史上的奇迹,不愧为史上最强轻步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