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彦村村民搬进新居,实现“富裕幸福”。王伟才 李娜 摄

长江源村的孩子们跳起欢快的舞蹈。王菲菲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调研考察期间,来到格尔木市长江源村和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就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新的全面部署,令全省干部群众备受鼓舞。

几年间,高原各族儿女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将总书记的深情厚爱,化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几年间,高原儿女不辱使命,感恩前行,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奋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几年间,总书记走过的长江源村、班彦新村,在深情浸润中已然收获了播撒的希望的种子,在新时代焕发出万千气象;

几年间,这份深情厚爱如涓涓幸福之水,润泽辽阔高原大地,催生无限生机和希望,推动整个青海奋进在决战决胜的伟大征程上。

深情,化作长江之水

深秋十月,坐落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南郊的长江源村已是一派金黄,掩映其中的这个红顶白墙构成的藏家村落,依然让人感到生机勃勃,饱蕴活力。

“从前在山上生活时,一到入冬前各家各户都忙着收罗取暖过冬的牛粪,搬到新家后先是烧煤,现在天然气通到了家里,再加上村里建起了光伏电站,我们做饭、取暖用的都是新能源,早就不为过冬犯愁了。”总书记视察长江源村时曾坐在村民申格家中跟他“拉家常”,说起如今家里的日子,申格一脸的心满意足。

驻村第一书记李国林说,这几年长江源村的变化越来越大。村里先后建起了学校、敬老院、垃圾填埋场,市里的公交车也通到了村里,镇上的卫生院还在村里开设了门诊部,村民们明显感到“小康”越来越近了。为了让长江源村在决战决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变化,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长江源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仅2019年,村里就实施了10余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村庄内外、重点区域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给排水管网改造、电网改造的逐步升级和电缆入地等项目的实施,让村庄更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

“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总书记亲切的话语,让村民们更加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为使村民户户有收入,政府不仅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同时以一系列新举措鼓励帮助村民就业创业,为村庄的发展增添了后劲。”34岁的长江源村岗巴合作社理事长三木吉,这位靠经营民族手工艺品带领村民致富的藏族女性“领头雁”,对村庄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长江源村,村民或经营农畜产品,或外出跑运输,在把产业靠向城市的同时,也把城市的经营思路带回村庄。曾经的牧民在定居后,依靠好政策和自己的双手,描绘出自己和这个村庄的未来。

滴水的活力显化江河壮阔。我省大规模开展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总体思路,以“1+8+10”政策体系为牵引,统筹各方力量,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至2019年底,全省所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长期困扰我省发展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无疑,这是高原面向深情牵挂的最好的回声。

深情,带起村庄蝶变

曾经经历过“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艰辛生活,而今在脱贫攻坚中搬迁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的村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搬出的不仅仅是以前的“穷山窝”,而是搬来了全新的日子,搬来了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班彦新村的村民吕有金至今难忘那个幸福时刻。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刚搬下山的班彦新村,走进吕有金家嘘寒问暖,总书记的牵挂和关怀,成为吕有金和村民们在其后几年间“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强大动力。

说起村里的变化,吕有金充满感慨:“这几年从整个村子到村民家里,从里到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以前住在山窝窝里做梦也不敢想的变化,也过上了同样是做梦都不敢想的日子。各方面条件都好了,我就一门心思在村里做起了酩馏酒的产业,2017年收入了10万多元,当年家里就实现了脱贫。”

吕有金的酩馏酒越来越有起色,又想着把酩馏酒做大做强起来,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于是办上“作坊证”,成立了“五十镇吕有金酩馏酒作坊”。去年,吕有金的酩馏酒作坊已达到5000多公斤的产量,收入达到15万多元。同时带动了村里的两户贫困户,一年给两户贫困户增加2万多元收入。

走出大山,生活的门路多了,村民的眼界宽了。村民一门心思脱贫致富,连村里六七十岁的老奶奶也拾起针线做盘绣挣工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再也不是以前的“三饱一倒”,而是觉得日子过得有“心气儿”、有奔头。

眼下的班彦新村正结合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建设和市政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现有产业,摸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运营模式,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础,通过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文化建设、治理体系等多手同步推进,班彦新村正日益打造成为集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生产、农特产品初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标杆。

透过班彦新村的发展之路,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着力增强脱贫群众的“造血”功能已显成效。91%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巨力支持,脱贫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快速上升,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高原上的各族群众正意气风发,冲刺决战决胜。

深情,推动高原重塑

总书记心系高原各族群众的深情厚意,对我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产生了绵绵不竭的强大推动力量,鼓舞和激励着高原儿女迎向决战决胜。青海,以置身地球“第三极”,在决战中以不负深情重托,追逐着拼搏求新的高度。

补上深度贫困短板。制定出台“2+5+N”政策举措,按照“三个新增”要求,将新增财政专项资金的80%、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资金的70%统筹投入到深度攻坚。三年来,向深度贫困地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32亿元,完成计划投资额的131%,深度攻坚九大专项扶贫工程涉及2339个项目全面交出“答卷”,深度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绝对贫困“清零”。

补上“3+1”领域短板。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以绝对贫困“清零”行动为载体,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贫困群众住房难、吃水难的历史性难题,在行进于新时代的青海划上了“终结号”,上得起学、看得起病的贴心保障,成为普照雪域高原的暖阳。

补上基础设施短板。稳步推进“十个行业”扶贫行动,围绕交通、电力、网络通信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为贫困地区打基础、增后劲,道路硬化、客车通达、光纤宽带、广播电视、大电网建设等,拉近了我省山大沟深的贫困地区与外部的距离,在完成贫困落后的形象重塑中,青海正全力向全面小康跨越。

增绿又增收,在一个战场打赢了两场攻坚战。我省紧抓实施国土绿化三年提速行动带来的良好机遇,开发水利、林业、湿地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地转岗、稳定增收。

目前,6.5万户农牧民群众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培育扶持380家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带起了8.2万农牧民群众端起了生态产业“饭碗”。

家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的脱贫群众星占魁,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因为脱贫感到好日子还在后头;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加拉村40岁的村民安学琴,从庄稼地走进“扶贫车间”,掌握了制作民族服装的技能;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镇羊旗村的俄日知卓玛和父亲一起被安排到村里的畜牧合作社从事养殖工作,从此感到天高地阔,日子无忧……

深情转化为磅礴的力量,汇聚成波澜壮阔之势,青海,正高悬信念的云帆,向着决战决胜一路迸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