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癒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後杏樹蔚然成林。每次杏林收穫之後,他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後人便以“杏林”作爲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有人以送“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表達對德藝雙馨的醫生的讚頌。

類似的故事還有一個——

宋朝大文豪蘇軾晚年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準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痛哭原因,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了百年,剛剛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

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當即告訴老婦,自己乃是買房人。他還焚燒了房契,並讓老婦的兒子將母親迎回舊居居住,而且沒有將購房款要回。這年7月,蘇軾客死於租住的房子之內。

孟子曾講:“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意思是說,君子之所以不同於一般人,是因爲他存心不同。君子把仁存在心裏,把禮存在心裏。仁人愛人,有禮的人尊敬人。愛人的人,別人就愛他;尊敬人的人,別人就尊敬他。除此以外,孟子還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這就更證明了人性本善的道理,很多人誤入歧途,其實只是天性的善暫時被矇蔽,只要澄明瞭自身善的天性,那他就會歸真自己,並受人敬重。

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人負責收殮,孔子說:“由我來料理喪事吧。”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