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太廟,每事問。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晚唐開始,越州瓷窯出產所謂“祕色瓷”。

自宋代以來,迄於明、清,乃至今天,學者們爲“祕色”一詞的真正含義聚訟不已。以往學者們都把注意力放在“祕”字上,而沒有注意到“色”字。據本漢語大字典“色”字條的解釋,“色”可作“顏色”解,也可作“配方”解。這樣,“祕色”就是“保密配方”的意思,也就是瓷器表面塗層“釉藥”的配方保密的意思。這樣,所謂“祕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

所以,有人就認爲“祕色”的意思不是“祕密的顏色”,或“香草色”,或“青綠色”,而是“保密的釉yòu料配方”之意。那麼,釉料配方爲什麼要保密呢?那不是因爲這種特殊釉料能產生神祕的顏色,而是因爲這種釉料所產生的塗層特別薄,釉層與胎體的結合特別牢固,光潔度特別好,能夠產生“如冰”、“似玉”的觀賞效果。

“祕色”二字在明代文獻中仍沿用,國外也有用祕色的,如“高麗祕色”,從大量的文獻記載與實物考察,祕色實際已成爲晚唐以來高檔青瓷器的代稱。

直到1987年,法門寺地宮窖yáo藏的發現,才終於爲我們解開了歷史上“祕色瓷”的千古之謎,讓人一睹祕色瓷的真容。法門寺地宮發掘出的13件越窯青瓷器,在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器物的《衣物帳》上,這批瓷器的確記載爲“瓷祕色”,從而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祕色瓷”。馬未都先生根據出土實物中所見,形容祕色爲“艾葉綠中閃灰”。

我國科學家已經用現代核分析技術揭開了“祕色瓷”的祕密:其胚胎泥料經過特別仔細的淘洗;其釉料配方與一般青瓷相異,是一種經過特殊淘洗並使用專門釉料配方製成的最高級瓷器。這澄清了以往的誤說,過去人們以爲祕色瓷就是青瓷,只不過它們是青瓷產品中質量最好的一些瓷器。

這個故事說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也說明“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孔子也是那種非常謹慎的人,對自己不能十分確定的東西經常會去實證,親自驗證。謙虛好學,不恥下問,實事求是,大概是他做學問的常態。

孔子在第九章說到各個朝代的禮時,有講:“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孔子雖然知禮,但是仍然謹慎地“徵之矣”。即使到了太廟,也會每事問,他這不是過份謙虛,——過分謙虛是當別人誇獎你的時候 你只一味的說沒有沒有,哪裏哪裏, 近於虛僞。孔子的這個行爲是敬畏,嚴正。

太廟是莊嚴的地方,開國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廟才能叫太廟。孔子去的地方指周公的廟,周公是魯國最先受封的君主。

那裏的規矩禮儀一來他未必全都知道,二來他還要驗證實際情況中的禮跟書中所記載的是否一致,所以會向裏面的人細緻請教,這個一方面是他嚴謹的做學問的態度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表示他對別人工作的充分尊重,這本身就是禮的一種表現,這就就如同現在我們說“你喫了嗎?”,很多時候不是真問你“喫了嗎”,而只是打個招呼。

《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宗廟祭祀的目的在於“示民有事”、“教民追孝”,以此,孔子更是重視。

孔子進入太廟,每遇到一件心裏覺得該問的事,都會細細地詢問,向別人請教。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入太廟,每事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