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民主人士提出了一个“精兵简政”的提案,主席看后非常赞同,提笔批示道:“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这位民主人士,名叫李鼎铭。

李鼎铭因“精兵简政”而为世人所知,那么,他还有什么样的人生传奇经历呢?

李鼎铭1881年出生于陕西米脂县,自幼家境贫寒,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好舅舅,慧眼识珠,认定了他是个好苗子,就倾尽所有资助他读书,李鼎铭这才得以饱读诗书,考取功名。

辛亥革命爆发后,远在西北的李鼎铭接触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觉得于国于民都有万分好处,就积极响应,担任过米脂县东区区长。

但是,在任职期间,李鼎铭却对官场的腐败深恶痛绝,可又无能为力,心灰意冷,只好辞官回乡,做一个普通老百姓。

回到老家后,李鼎铭在米脂开办了新式学堂,还用自己的医术救死扶伤,在米脂县只要人们提起李鼎铭,都会竖起大拇指,赞扬道:“李先生可是个大善人呐!”

就这样,秋去冬来,寒暑交替,李鼎铭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坚守着自己的本心,直到有一天,他的二儿子李力果的一番肺腑之言,让李鼎铭的内心重新燃起了一团火。

(图:纪录片《李鼎铭先生》剧照)

李力果当时在榆林读书,学校中马-列思想盛行,李力果也很快被吸引了,并毅然加入了共产党。

回家后,李力果向父亲李鼎铭介绍这些先进思想,李鼎铭起初半信半疑,但李力果随后的介绍,深深地震撼了他,“大(爹),这共产党,可不是像国民党那样,共产党是为穷苦老百姓做主,为穷人打天下的!”

李力果边说边拿出了相关书籍递给父亲,李鼎铭接过书后,翻了几页,就再也没有放下。

书中的内容,让李鼎铭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他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半信半疑消失了,更多的则是思考。

当李力果提出参加革命的想法后,李鼎铭的反应非常平静,因为他知道,自古革命者必有牺牲,所以他对李力果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此去不必惦念家中,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对得起家乡父老。”

1941年,陕甘宁边区推行主席提出的“三三制”,李鼎铭以党外开明人士的身份被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

当时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捉襟见肘,但办事机构却臃肿庞大,人事繁杂,这样不合理的局面不利于边区发展,更不利于抗战,于是,李鼎铭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精兵简政。”

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见到我党如此真诚的举动,他也意识到,共产党的确如同儿子李力果所说的那样,“是为穷苦老百姓做主,为穷人打天下的!”

当时,主席正坐在台下,听完李鼎铭的发言后,眼神中充满着一股抑制不住的欣喜,他随即鼓掌并走了过去,握住李鼎铭的手说:“李老先生的想法非常好,对于边区发展非常有利,我们这些人受教了!”

李鼎铭回答说:“主席言重了,只要边区和老百姓都好,我李鼎铭就放心了!”

李鼎铭当选陕甘宁边区副主席后,特地把家也搬了过来,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主席还特意嘱咐他:“李老先生,要保重身体啊!”李鼎铭总是微微一笑,说:“现在年纪大了,更应该抓紧时间,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啊!”

(图: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

后来,李鼎铭还把自己家的全部家产,都献给了边区政府,主席听说后,有些惊讶,专门找到李鼎铭,说:“您应该留一点啊!”李鼎铭挥了挥手,说:“我啊,用不了那么多,捐给边区政府,正好发挥了它们的用处。”

主席在长征时期,落下了关节疼痛的顽疾,每逢阴雨天,关节就隐隐作痛。当听说主席的病症后,李鼎铭自己开了几副药,给主席送了过去。

当时,主席的医生们听说后,极力反对,认为有风险。但主席却不这么看,他说:“李老先生行医多年,可谓是妙手回春,不用担心,他开的药,我吃!”

果然,几副药下去之后,主席的关节疼痛就很快得到了缓解,医生们也心悦诚服。

1947年12月11日,李鼎铭先生因病去世,享年66岁。

得知李鼎铭病逝的消息后,主席非常痛惜,对大家说:“李老先生千秋,是我们巨大的损失,他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