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个地区小学生的一天,揭开中国家长的焦虑真相:快乐教育不现实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用分数说话,因此出现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类的顺口溜,这是不争的事实,无可回避。

父母心疼孩子,可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报补习班,甚至“陪读”到深夜。

这时或许会有人质疑:为什么不学习西方实行快乐教育?从小如此竞争,让孩子压力这么大真的好吗?

其实早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想法,但出于各种现实情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广泛实施,自然有其中的道理。

前两天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上海、香港、芬兰三地教育对比》,感受颇深。

这3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同龄小学生,生活、学习状态完全不同,背后代表的是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在教育方面的思考。

3个地区小学生的一天,差距实在太大

上海小朋友满满的一天

对上海的思毅来说,6点半是雷打不动的起床时间,吃过简单的早餐后他就要去上学了,学校里还有全天的课在等待他。

到了中午十二点,思毅也不能休息,他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做题,老师也会在教室里陪伴。

四点钟放学铃声敲响,你以为一天的学习会就此结束了吗?那只能说你太天真了。

思毅回到家里,不但要完成作业,还要练习钢琴,因为妈妈认为有特长才能考入好高中。

香港小朋友,上课期间最累

来自香港的俊浩,也是6点半起床,不过他一天的课业很多。

一放学就要立刻往辅导班赶,在这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辅导班老师又将布置新的,面对一摞摞的试卷他早已麻木。

一直到晚上8点完成所有作业后,俊浩才能跟老师告别,小跑着回家。

但对他来说,这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光,起码可以尽情享受自己,不需要再做作业。

芬兰小朋友,作业只是调剂

俊浩的“快乐时光”,其实是Kaius的日常生活,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他绝对是生活在“天堂”里。

10点之前都是Kaius的自由时间,一上午只有一节数学课,而且课程的一半都是自由提问。下午的课程排布也很稀疏,只一节手工课,内容是与同学合作完成报纸的专栏设计,他做得相当不错。

到了晚上,Kaius可以弹自己喜欢的吉他,家人们偶尔也会聚在一起玩游戏,直到大家感到困倦才回到房间睡觉,结束充实的一天。

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不同结果

纪录片结尾,节目组给三个孩子分别作了测试,结果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来自上海的思毅综合得分更高,除了平时上课认真之外,放学后也没放松,这背后有妈妈的一份付出,每天下班后她都会雷打不动地检查思毅的作业。

俊浩对数学感到吃力,得分也不错,但只能说和他的付出对等。毕竟每天恨不得把时间掰成很多份,没时间深入思考。

而Kaius学习过程最快乐,但面对试题则手足无措,完全不知从何下笔。基础知识差,但技能和精神方面更丰富。

也正是这样的结果,揭开了中国家长的焦虑真相:不是我们不想快乐教育,而是真的不现实。孩子在这样的安排下,劳逸结合,更能发挥潜力。

只是这也应当有度,像俊浩一样的生活实在太有压力,孩子可能会有反叛情绪,效果也会打折扣。

芬兰孩子的生活令人向往,但应注重客观情况

芬兰的快乐教育确实令人向往,但橘子种在不同的地方都会结出味道不同的果实,更何况“快乐教育”这种舶来的理念呢?

我们可以借鉴,却不能全部照抄,否则只能是自食“苦果”。

芬兰之所以不考试、不排名,是因为国家福利和经济水平达到了一定层次的平衡,就算孩子成绩差也能过上好生活。

但于我们而言,中考、高考都是一场比赛,结果虽不绝对,却是走向新世界的通行证。或许成绩不能代表全部,可没人能否定学历这块“敲门砖”的作用。

事实上,除了芬兰世界上还有两个国家的教育水平靠前——新加坡和韩国,他们的规则比我们更残酷。尤其是新加坡的孩子,小升初就进入备战状态了,孩子必须早早适应。

并不是我们不想慢下来,而是客观情况不允许,整个社会环境是优胜劣汰的,做到让孩子劳逸结合,在兴趣中学习就是最好的“快乐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