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片古老的土地,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和独特风俗,每一种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会有顽强地生命力。

海南也是一样。

但提到海南,很多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三亚,还停留在五星级度假酒店和一片大海之中。对于海南,我的初步印象也是三亚,尽管去过一次海口,可总体上来说,海南印象,还较为表面和空白。

直到这一次,去了东方、儋州、琼海,又对三亚和海口深入了一点点,才勉强充实了我对海南的印象。

其中,东方市之旅,印象很深刻。

除了之前跟大家分享过的俄贤岭、鱼鳞洲以外,还有这么一个古老的风俗教我念念不忘:黎锦技艺。

东方地处海南省西南部,土地面积2256平方公理,人口44万,其行政区划始于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设九龙县,隋朝改称感恩县,1997年撤县设市。

这里最早的居民就是我们的黎族同胞,其悠久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黎族同胞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千百年来,黎族同胞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作了许多绚丽多彩的文化,特别是手工技艺源远流长。其中,黎锦最为灿烂。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11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标志着黎锦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终获成功,也是海南首个成功申遗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护与传承成为海南古老文化的一种精神,这是在大海、椰子林、五星级酒店无法看到并感受到的文化。

黎锦在黎族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棉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方。春秋战国时期称黎锦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的“黎单”,“黎幕”宋代已远销大陆,“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

艺术为人生开启了一个崭新局面,它为人生提供历史深度。在没有文字的黎族,黎锦就如同文字。

当走进东方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的时候,我们才对其有了一些简单了解。

过去的黎锦成品有筒裙、衣服、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有在筒裙上面镶嵌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等,行动或跳舞时,熠熠生辉。

这种古老的技艺成为记录他们历史的主要方式,并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从先秦一直延续至今,仍在黎族同胞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黎族传统的纺织工艺大概分为无纺布(树皮布)、麻纺织、棉(木棉)纺织等几个过程。

其中,染料制作方法仍遵循传统,以植物染料为主,不同植物呈现不同色彩,十分神奇、美妙。有的还会使用矿物染料,但由于取料不便,且加工繁杂,黎族五种方言区妇女几乎很少再使用这种天然矿物染料了。

为了使纺织品充分体现出人和自然的生态特色,黎族妇女采用针绣为手段,绣上人、鸟、兽、花、草、鱼、虫等花纹图案。

任意去欣赏一件做好的黎族织锦,便可通过其图案了解到他们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同时也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图腾。

如果把黎锦比喻作明珠的话,那最璀璨的一颗无疑是黎锦的巅峰之作“龙被”。这是黎族非常重要、珍贵的一种黎锦技艺,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品,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

自汉代起,黎族龙被就被作为贡品长驱直入皇城宫墙,宣示天子独尊地位。后来,又当作国礼馈赠外邦显扬上国天威,或奖赏大臣以示恩宠。

但听传承人说,由于“龙被”技艺方法太复杂,已无人能够完整地掌握。如今挂在传承馆的这一“龙被”,可以称得上是“镇馆之宝”了。

2017年3月28日,东方市举办的一场千人织黎锦展示,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多人同时织布” 荣誉称号。这不仅让东方黎锦织亮了世界,也吸引了人们更加关注海南东方,更多的人参与黎锦的传承与保护。

另外,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多次代表海南到亚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展演展示,黎锦走向了世界,增强了黎族同胞的文化自信,也促进了黎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