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作陣勢兇,二月十九唱戲帶耍燈,二龍來戲鳳,當中老虎蹦,大戶得一石,小戶得十升”。

古往今來,龍和鳳都被當做中華民族的象徵,華夏子孫被稱爲“龍的傳人”、鳳被稱爲百鳥之首。在河南焦作就有一種將龍和鳳結合,寓意吉祥美好的民族舞蹈——蘇家作龍鳳燈舞。

據記載,清道光二年(1826年),清化鎮舉辦“大耍燈”會,爲了在“大耍燈”會上奪魁,老藝人毋黑旦根據民間傳說故事,大膽地將龍燈和鳳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大耍燈”會上龍鳳燈共舞,大出風頭。隨後,毋黑旦又在龍鳳燈共舞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十種伴舞燈,並根據民間傳說故事,編排了許多燈舞節目,在蘇家作火神廟廟會上演出龍鳳呈祥、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龍戲鳳、張羽煮海、文王拉縴、劉海戲蟾等燈舞,將龍鳳燈舞演繹到了極致。

龍鳳燈舞以二龍一鳳爲主要道具,配有太陽、老虎、百鳥、西瓜、彩雲、荷花、蝴蝶、寶蓮等數十種伴舞燈,舞蹈節目以“龍游場”、“龍戲鳳”、“龍脫皮”、 “百鳥朝鳳”、“二龍戲珠”爲主。相關器具主要有龍燈、鳳燈以及各種伴舞燈,打擊樂器有鼓、鑼、釵、鈸、鐃以及增加氣氛的火銃、手銷、銅鈴等。

不難看出,蘇家作龍鳳燈舞製作工藝十分考究。龍鳳燈採用竹竿製成骨架,彩繪紗布裝飾“龍皮”“鳳衣”;龍的各節用竹籠作骨架,各節之間用青麻繩連接,龍鬚用青麻染成,龍角、龍爪用銀箔鑲裹,龍眼舊的用琉璃珠,新的用燈泡;“鳳燈”由頭、身、翅、尾四部分構成,頭頸長4.3米,鳳翅、鳳尾呈扇形,兩翅和尾部共裝25個蠟碗,爲防止蠟油流失,特製了獨有的“牛油幹碗蠟”。整個龍鳳燈舞,還配有數十種形態各異的動植物伴舞燈。可見,蘇家作龍鳳燈製作精良,極具藝術美感。

在表演上,蘇家作龍鳳燈舞演員規模龐大,最多可達上千人,不過隨着傳統文化的失落,現在規模一般爲一二十人,演員們齊心協力扛起一條大龍燈在空中揮舞着,跟着龍珠的方向,一拖一舉、一收一回,這龍便好像活起來一般抖動着身體,猶如脫繮的駿馬,在空中遨遊,身上的鱗片在夜空中閃閃發光,龍的氣魄、龍的性格、龍的精神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從1984年以來,蘇家作龍鳳燈舞多次參加河南省民間藝術節,2006年參加在河北省邯鄲市舉辦的首屆中原民間藝術節,榮獲一等獎;2003年,蘇家作村被河南省政府命名爲“民間藝術之鄉”;2007年2月,蘇家作龍鳳燈舞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廳公佈爲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正月初六,蘇家作龍鳳燈“舞”進央視新聞直播《尋找中國龍》欄目;2020年,蘇家作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龍鳳燈舞在央視春晚亮相……

當前,蘇家作龍鳳燈舞的傳承人——69歲的毋啓富,已經開始爲龍鳳燈舞的繼承操心,他說“目前村裏重點培養了4名接班人”,並且制定了“龍鳳燈發展五年規劃”,要建設一個龍鳳燈文藝展覽館,使龍鳳燈的技藝,由靠口耳相傳的傳統老辦法,逐步過渡到圖書、視頻影像等現代傳播手段,讓後人能更直觀地領略到龍鳳燈的特有技藝和獨特魅力。

的確,傳統文化只有和現代生活緊密結合,才能煥發出更大的活力,才能在藝術上不斷推陳出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