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官方的數據統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爭中共計殲滅了39萬餘名美軍和包括韓軍在內的1474269名"聯合國軍"。中朝方面,前後參戰188萬人次,其中志願軍135萬人次,朝鮮人民軍45萬人次。由於後期朝鮮戰場已經成爲了"磨刀石",後方大量部隊和青年輪流進入戰鬥,所以志願軍的參戰情況不應以"多少人"爲統計單位,而是多少"人次"。

而聯合國軍則不同,前期投入了數十萬人,但是由於犧牲巨大,加上戰場消耗程度太高,不少方向都反映出兵員不足的問題,所以後續在朝鮮戰場增加了兵力部署,達到了120萬人,美國更是把自己全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和海軍的近半數投入到朝鮮戰場,但是戰鬥打成這個樣子,令時任指揮官麥克阿瑟惱羞成怒。就在他想進一步擴大朝鮮戰爭衝突等級,尋求使用核武器的時候,杜魯門將其罷免,由李奇微接手指揮聯合國軍。

麥克阿瑟的套路十分簡單。在戰鬥之初,他始終不肯相信中國會參加戰鬥,而且,自"仁川登陸"後,聯合國軍一路上暢通無阻,沒有遭遇到任何像樣的阻擊。在驕傲輕敵的情況下,聯合國軍就這樣一步步的進入到了志願軍設下的伏擊中。第一次戰役,聯合國軍總兵力爲42萬人,其中一線部隊集結了13萬人。在約30萬志願軍的打擊下,聯合國軍損失1.5萬人左右,一線聯合國軍潰敗到清川江以南,戰役共計歷時13天。

第二次戰役,聯合國軍集結部隊20多萬,麥克阿瑟自信地對世界宣佈,將會在聖誕節前結束戰事。但是,等待他的是38萬志願軍。戰鬥打響之後,志願軍充分發揮靈活穿插的戰術優勢,對聯合國軍進行分割包圍,聯合國軍在最困難的時候,突圍和北援之敵相隔不到一公里,卻可望而不可及。這次戰役,志願軍殲敵2.3萬餘人,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中將在撤退時慌不擇路,發生車禍意外死亡,成爲世界的笑柄。

第三次戰役是打的非常艱難的戰役,因爲這一次戰役,志願軍向前推進的速度過快,運輸補給線從過去的100餘千米拉長至500多千米。對於現代人來說,這500多千米的路程坐高鐵的話只需一個多小時。但是對於志願軍來說,補給主要靠雙腿,汽車不要想。以38軍爲例,198輛汽車被聯合國軍炸掉了141輛。

而且更爲窘迫的是,後勤載具不足也就算了,糧食彈藥也不夠。除了武器彈藥可以做到低限度的補充外,糧食全靠"借"。國內運來的糧食只夠部隊需求的四分之一,其他需要就地籌措。好不容易弄來的糧食也僅僅只有3萬噸,而志願軍第三次戰役的參戰兵力爲23萬人,加上7萬朝鮮人民軍,每10萬人才能分到1萬噸的糧食。也因爲補給實在困難,所以第三次戰役僅歷時8天,殲敵1.9萬餘人,中朝軍隊自損8500餘人。不過,這次戰役將戰線推至"三七線",對朝鮮起到了極大地鼓舞。因爲自仁川登陸後,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如果不是志願軍突然參戰,人民軍可能會越過中朝邊界在中國和蘇聯境內避難。

第四次戰役是"被動參加戰鬥"。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後的不久,中朝軍隊正在三七線上休整,美軍爲首的23萬聯合國軍發起反擊,意圖重新掌控戰局。爲了不讓對方的目的得逞,中朝軍隊在原有的兵力基礎上進一步增兵,達到了28萬人。但是考慮到後勤補給和火力配置的雙重劣勢,加上本身就是疲憊之師,這多出的5萬部隊並不算是"人數優勢"。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朝軍隊仍以自損5.3萬餘人的代價,殲敵7.8萬餘人。但不得不說,這場歷時87天的戰役,對志願軍來說是非常煎熬的。如果不是美軍察覺志願軍新銳部隊抵達戰場,可能就不會放棄攻勢。

到了第五次戰役,也就是整體的"收官之戰",聯合國軍出動了34萬餘人,中朝軍隊也有60多萬,整體是2:1的優勢。但是,這場戰鬥是在敵方高強度空襲的情況下展開的,補給十分困難。這場戰役,中朝軍隊以自損7.5萬餘人的代價,殲敵8.2萬人。在這一戰役時期,我們也充分暴露了軍隊不適合進行大規模集羣戰役的缺陷,因爲後勤根本不允許開展這樣的戰役。當然,這五次戰役僅僅只是極具代表性的戰役,在這5次戰役之外,還有大小上萬場戰鬥未被提及。在整個朝鮮戰場,中國付出了62億人民幣的戰爭代價(時值),美國也同樣消耗了200多億美元(時值)。高昂的戰爭支出其實都已經證明,主要參戰的雙方都已經是"強弩之末"。在戰敗之後,麥克阿瑟說出了那句最經典的話,我們是在一個錯誤地點、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對象,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誰要想跟中國陸軍打仗,那他簡直就是有病!

相關文章